陈遇盯着卫生间墙壁上挂着的镜子,发了一会儿呆。
看着镜子里年轻了不少,又颇有文人气的脸庞,他没来由地想起某音上那些解说怪奇电影的影视号: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老林,现在的他刚刚被离婚一年,独自带着一个7岁的女儿和6岁的儿子在徽京市梦都巷生活,兜里剩下不到五块钱。”
林海升的长相虽然清秀,实则自身学识不高。
正值30岁的他仅仅读过半个小学,出身根正苗红,上一辈老人都是农民,可惜去世的早,日同辈里唯有一个孪生大哥。
早年间林海升在各个厂里工作,他手脚勤快,但悟性不高,七十年代正值徽京地区工业试点,下属县、乡单位工厂革新,只会流水作业的他属于半个编外人员。
用句老话来说,林海升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笨,但老实,成了他最为鲜明的性格标签。
只是这么一来,他的收入便要大打折扣。
譬如1976年的时候,上沪青年学徒工人第一年能拿到17。5元一个月的工资,林海升只拿的到11。5一个月。
好在受时代风潮影响,林海升自己并不在意收入差距,倒也乐在其中。
1972年的时候上沪来了一批下乡插队的女知青,其中一位名叫江曼华的女青年,由于出身成分问题属于“重点改造对象”。
而她也就是后来林海升的结婚对象,于1972年底与林海升正式结婚。
在林海升的记忆中,江曼华谈吐不俗,富有知识涵养,一看就不是普通工农阶级出身能培养出的气质。
要说这种门户出来的插队知青,总有几个娇生惯养,需要安置到生产队进行劳动改造。
但江曼华不一样,她不仅手脚勤快,懂得农学知识,还十分吃得了苦。
也是因此,即便江曼华出身成分有缺陷,林海升的父母也最终同意了两人领证。
后又鉴于江的出色生产表现,生产队大队长替林海升打了报告,获得了组织结婚批准。
初结婚的几年,年轻小夫妻的确甜蜜,然而时过境迁,林海升总是与江曼华聊不到一起,针对一件事,一个新闻,也总要闹出一点分歧。
三观不同,眼界不同,爱情的火苗熄灭以后,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就像隔了一道墙。
1979年,改开政策落实后的第一年,江曼华争取到了知青下粤省的指标资格。
老实本分的林海升自然不欲远走他乡,夫妻俩争论之后,林海升最终还是尊重了妻子的选择,支持后者做出离家的决定。
然而,1980年新春佳节,江曼华穿着一身价格不菲的衣衫回到梦都巷探望一双儿女之后,对林海升提出了离婚。
80年代初期,虽然81版《婚姻法》还未正式实行,但婚姻变更自79年以来,已经放开的相对自由。
饶是如此,林海升的离婚事件仍旧使他成为了大半个区划的典型,他也成为各大厂院、街区乐此不疲地饭后谈资。
思绪到此,陈遇不免感慨失笑。
他和林海升,像,又不大像。
相像之处在于,某种程度上二人的老实和一根筋很像,做不来亏心事,也看不惯那点儿弯弯绕绕的腌臜事儿。
不像的地方在于,陈遇自小悟性很高,学什么都一点即透,这也使他步入大学之后,得以在医学的部分研究领域打下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