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到尼克松时代,美国高层政治人物还是不知道如何接地气。
国内外政治运作还是台下交易,充斥着秘密,窃听,监视。
当时连总统都玩偷拍,装个窃听器还让人抓现行,搞的跟盖世太保似的,离民众很远,被苏联式大喇叭渗透搞的狼狈不堪。
1974年美国有个叫卡罗尔。杰克逊的女人,表了色彩四季理论,她次将人体色进行科学分类,此理论先是欧美,再由佐藤泰子引入日本,之后波及东方。
这个理论被认为形象设计的雏形,多被看做时装设计理论。
其实,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把时尚从虚无缥缈的东西,演变成了一门科学。
由此,个人形象设计这门课程才被当做一门系统的科学,次引入到美国的政治生态中。
时尚不是穿衣,不是流行,它是门科学。
作秀其实是展露时尚的一种手段,拍脑门跟着感觉走的作秀叫作秀,成体系成系统有目的的作秀叫做政治形象。
原本人类就不缺时尚,早期有化妆加羽毛,西方有贵族传统的军事化制服加勋章,东方有宽衣大袖,华章美服。
儒衫扇子冠还有中山装,掀耳朵五角星棉帽,胶鞋,像章,四个兜干部服插钢笔,英国早先火红色的龙虾装,熊皮帽子,海军的海魂衫与英武的白色制服,西装、领带、燕尾服、蝴蝶结、束腰、高跟鞋,口红等等都是时尚。
老北京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是时尚。河间保定有闲来个驴肉火烧,开封没事喝碗汤,南京时不时来俩鸭子尝尝,兰州饿了就想干碗牛肉面,川锅云线,南米北面,这都是时尚。
不是自古就这样的,占城稻宋朝就有,红薯万历年间引入,不是好东西就好推广的。
近代系统的认识到时尚作用的是纳粹德国。
设计师雨果波士与画家出身的希特勒给纳粹设计的一整套扮相,通过里芬斯塔尔等制作方完成听觉,视觉方面的整合,经过戈培尔宣传渠道一个放大,对内提振民族信心,对外震撼人心,玩的算是到位的,与罗马征服异族就先吭哧吭哧建宏伟建筑殊归同途,软实力早玩上了。
但时尚真正上升到科学,要到分解成一个个步骤了,哪个颜色可以让人产生什么情绪,快餐店为什么黄红白为主基调,猴子为什么看见红色就焦躁,看见蓝色就安静?
数据一收集一分析,双盲对比一上,人群实验开始,就成了科学实验了。
如果主管意识-形态的人到时尚界历练一下,能够破掉时尚界表面的那些什么时装周名牌名人的表象,真正可以看到构架时尚原理的内核,它是如何创造流行的,那么得到的经验其实与现代传媒潜意识影响人群的技术手法,与渗透式意识-形态管控技术殊归同途。
一个在纽约第五大道买了件红色天鹅绒披肩的女郎,她会以为买这件东西是她自己的决定,其实米兰三周前就已经替她决定了。
这就是时尚展到后期科学化后的力量。
顶层设计只针对时尚原理来架构世界,大众会跟着走,膜拜着跟随,会被品牌与流行的表面黏住,不会对内在的顶层设计产生排斥。
甚至根本不会察觉,只会陷入集体无意识。
白酒不上档次,红酒才高端。不用说教,更不用上赶着求你信,而是让你自己觉得是这样。
快餐店红色一铺,引人自入,时间到了不用赶人自己就走,原来抓奴隶是要捕奴的,干活还要看守,现在的技术,驱使奴隶还用抓用看守?
时尚几乎统治了后尼克松时代的历次选举,改变了美式意识-形态管控与渗透的方式,美苏意识-形态战的拐点就在这,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热战的拐点一样。
只是文明层次的架构是虎狼间的游戏,羊是受众,喝个红酒追逐个名牌还可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虎狼已经替羊思考了,美式潜意识渗透技术一出现,就把苏联那套大喇叭的渗透技术远远甩开了。
从演讲的稿子风格,到袜子的颜色,是强硬还是保守,风格要怎么定,如何突出自己的形象与别人区别开来,每句话,每个动作的含义都要清晰明确。
幕后选举顾问团队是导演,台前的政治人物是演员,选民是观众,票房就是选举结果。
渐渐的,台前的政治人物究竟是什么人,大众与媒体眼中只是幕后顾问团队设计出来的角色,跟实际扮演角色的演员本人其实是没多大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