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惟宁和宁修都选择的是《诗经》作本经,自然是坐在相同一片区域,只不过相隔了一个号舍,不算比邻而坐了。
虽然二人吃饭时相谈甚欢,但到了号舍中立刻就进入了状态,努力的让自己沉下心来。
分发试卷的还是杜训导,他走到宁修的号舍前顿了一顿,神情极为古怪,似乎隐隐带着不甘、震惊。
宁修却无暇多想,接过试题便展开来看。
相对来说《诗经》可供出题的范围要大很多,故而很可能出现一些很生僻的题目。
譬如江西布政司吉安县的县试上就出过一道《野有蔓草》,像这种自由恋歌式的诗歌在《诗经》中有很多,但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科举考试中。因为这和设立科举的初衷格格不入。
科举是朝廷设立来取士的。而士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自然是忠君爱国,情情爱爱什么的有何值得称道的地方?
大宗师仇英显然不是一个创意型的考官,四道题目出的四平八稳,正合宁修的心意。
这时候就体现出题海战术的优越性了。
三百首诗看似很多,但在经历过题海熏陶的宁修看来实在不算什么。
他针对每首诗都作了一篇文章,虽然立意可能和考官出的题目方向相差不少,但总归是能够化用一部分的。
这就减少了考场上思考的时间,可以让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遣词造句上。
五经试要作四篇文章,但考试的强度却远远不如四书试,大概就是因为考生多多少少有所准备,能够将腹稿化用一部分。
而四书试则不然,虽然出题范围就那么小,但要想押中题目是十分难的,更多比拼的是考生的临场发挥。
故而有得四书试者得科举的说法,四书试只要考的好了,五经试稍稍差些也不会影响大局。
若是四书试的发挥太差,本经文章作的哪怕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什么用。
虽然听上去很不公平,但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宁修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考,一切都处于适应阶段,要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好的状态可不容易。故而不管是四书试还是五经试他都全力以赴,尽己所能作出最漂亮的文章。
在考场上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时辰。宁修将四篇文章全部作好,按照规矩等待监考官来收卷。
他发现这次他作文的速度比上午要快,在他之前交卷的只有四五人。
交完卷子后宁修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号舍里面等待。
这是因为大宗师要在考试结束后训话,他要留下来配合所有考生完成这个仪式。
领导讲话嘛,就是走个过场,但你不能说这个过场不重要。
尤其是在这个人治大于法治的年代,领导就是天。
好在其他考生够争气,陆续都交了卷子。
几位训导便把所有生员组织到一起,在明伦堂前集合准备聆听大宗师训话。
县学近百名生员站在一起,黑压压的一片。
大宗师迈着四方步走到堂前,对着近百名生员作了激情澎湃的劝学训话,颇有几分大帅点兵的架势。
这个时候生员们的心情当然是不一样的。
考的好的一脸得意,听什么都有滋有味。考的不好的,只觉得大宗师说了一通屁话,恨不得他早点结束聒噪。
当然,仇提学完全不知道生员们的这些想法,他很卖力的扮演着劝学者的角色。
大宗师好不容易的结束了训话,众生员终于可以离开了。
科试之后的两日县学会封闭,大宗师会亲自阅览试卷,点选出获得乡试资格的十五人。
随着人流出了县学,宁修便在门檐下等刘惟宁。谁知刘惟宁没等到,先等到了柳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