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短片的灵感,来自我对于体验派表演的一些思考,如果过于投入在自己扮演的角色里,就会有陷入其中的危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戏太深。
我就联想到了,生活中也有沉迷于自己表演的人,比如片中的男主角。
他通过假扮盲人获得了很多好处,除了他讲给老板的那些之外,最重要的其实是成功欺骗别人、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
这是会上瘾的。
所以他形成了一个固有观念,遇到问题就用盲人的身份来解决,来占便宜。
在最后走进凶案现场,面对被杀的危险时,直接逃跑或反抗当然是正确的选择,也有很大的机会成功。
可惜他还是没有走出自己设置的思维定势,还想利用盲人的身份获益。
如果大家对男主角的结局有疑问,可以再去看一遍片子的开头,就会有答案了。
我只能说,如果他被杀了的话,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内心的贪婪与丑恶杀死了他。”
江然一番解释,正好让观众们解开了心里最大的疑团,对影片的理解也深入了一步,弹幕里马上体现出来:
“深刻啊,简直不相信以前那些烂片也是他导的。”
“听听这灵感来源,说明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电影,太勤奋了。”
“用悬疑片讲人性,厉害。”
“我感觉导演这是在警告社会上那些骗子,早晚惹上更大的麻烦。”
现场的观众也纷纷点头,对江然的回答非常满意。
这时,从节目开始到现在,几乎没怎么说的合伙人程宗申突然说道:“我很赞同大家刚刚说的,江然导演给我们呈现了一部非常精彩的悬疑片。
但我又觉得,影片的主题远不止悬疑这么简单,我甚至看出了一点弗洛伊德的影子,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我想到多了?”
“这问题不好答啊。”现场专业观影团里的很多人都在心中暗想。
答好了,可以趁势把影片的立意拔高,但如果本来没有这个深度却硬要往上蹭,就会弄巧成拙。
江然听了问题也有点惊讶,这位程宗申这么会捧哏的吗?
“没想到被程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江然答道,“我在构思男主角时确实借鉴了一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男主角的钢琴家身份代表着他的‘超我’理想,他想通过在钢琴比赛里夺冠,来证明自己;
调音师身份代表着他的‘自我’,是对理想的妥协,是对现实的低头,显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盲人身份则是体现他欲望的‘本我’,最终因为无节制的欲望,导致了毁灭。
我对这个理论的理解非常粗浅,如果不是程老师问到了,真不敢说出来献丑。”
江然话音一落,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用普通人看不懂的艺术片,来讲高大上的理论,怎么看都有点自我陶醉的意思;用大家爱看的电影,把有些深奥的理论讲明白,才能显出真功夫。
就在全场观众为此江然鼓掌的时候,在舞台边候场的陈盖伦心里的怒意正在不断累积:
我的短片表现的才是真善美,江然的这个充斥着凶杀、暴力、血腥,就应该直接禁掉。
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