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幽梦影解读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对“趣”的提倡,也为晚明新人文思潮的重要内容。 ;有才华固然重要,但是有机趣幽默,才不显得古板,易于被人接受,为人们所喜欢。具体到为人,如祝枝山、唐伯虎的狂狷,李贽的滑稽排调,徐渭的诙谐谑浪,王思任的好谑成性,枚不胜举,都体现了谐趣。作者所主张的才而必兼乎趣,实为此新思潮之一脉。

凡花色之娇媚者

【原文】

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矣!全才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

【原评】

殷日戒曰:花、叶、根、实无所不空,亦无不适于用,莲则全有其德者也。

贯玉曰:莲花易谢,所谓有全才而无全福也。

王丹麓曰:我欲荔枝有好花,牡丹有佳实,方妙。

尤谨庸曰:全才必为人所忌,莲花故名君子。

【译文】

凡是花的颜色娇艳妩媚的,大多没有浓郁的芳香;花瓣有很多层的,大多都不结果实;能够兼备这些优点的全才就更难得了。能够兼有这些的大概只有莲花了。

【评析】

“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这正是上天以公正示人的表现。花也是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具有娇艳的色泽,就可能没有怡人的香气;花瓣虽然有千层之多,但是不一定结果实。而只有莲花是花中的全才:花色美丽,花香袭人。刘禹锡曾在《爱莲说》中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成了高尚品质的象征,人们把莲花称为花中君子。

在花的世界里,像莲花这样品貌俱佳者极为难得。同样的道理,在茫茫人海中,全才也是很难得的。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对人便不会求全责备了。我们要善于发现人们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然后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事情做到最好,社会才会发展。

著得一部新书

【原文】

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

【原评】

黄交三曰:世间难事,注书第一。大要于极寻常书,要看出作者苦心。

张竹坡曰:注书无难,天使人得安居无累,有可以注书之时与地为难耳。

【译文】

;写出一本有意义的新书,就是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千秋大业;注解出一部古书,也有着富泽后世的大功劳。

【评析】

在古代著书立说被称为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古人对著述立说的行为是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古人著述写文章,或探讨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或阐发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或是进谏忠言,或是谈科学等,这些理论既给为当前的社会服务,又对未来发展做了文化积累,实在是起到了不小的影响。这里所谓的“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说的是同样的意思。

人类历史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成果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汲取前人精华,经过自己的努力加工而使用,,这是人所公认的事实。而这些精华,便在以文字为载体流传下来的。要领略前人的智慧,必须阅读古人遗留下来的书籍;读古书主要是要扫除文字障碍、读懂领会。那么,为古书做注,就显得格外重要。文中所讲的“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就是作者从这一角度立论而写的。

延名师训子弟

【原文】

延名师训子弟,入名山习举业,丐名士代捉刀,三者都无是处。

【原评】

陈康畴曰:大抵名而已矣,好歹原未必著意。

殷日戒曰:况今之所谓名乎!

【译文】

延请名师来教育子弟,跑到名山上去学习科举考试的学业,乞求名师来代替自己写文章,这三种方法都不可取。

【评析】

此段文字作者写了三者对子弟无益的举动,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恰当的。在古代,中科举,参加应试考试才可以光耀门楣,于是家长们纷纷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儿女中举。于是就出现了文中所说的三种情况。

“延名师训子弟”,希望可以在名师的悉心教导之下,可以学有所成,又所收获。但其于实际并无益,有时还有害。因为名师与学生悬殊太大,所教授的课程学生难以领悟;其次,学生也不能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地系统掌握知识,影响以后的进步。

其次,“入名山习举业”。名山风景秀丽,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画卷。身在其中固然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名山之中,则不免为自然山水感染,灵气一生,手笔随自然灵动,于是可能会写下绝美诗篇;八股文写作则要求代圣人立言,不允许有个人见解。要精熟八股,只须熟背墨卷。入名山习举业,才思灵动,岂不是犯了八股文的大计,注定了其举业的不能成功。

最后,“丐名士代捉刀”一句。“名士”檄文论著往往不按规范,不同于常人,令其代作公文,不免有违体式,其次,名士的性情自然与主人的身份、声气、修养不同,这样自然会被看出破绽,看来这更不可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