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仙乐风飘处处闻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很了不得的艺术家,例如宋徽宗赵佶,书法堪称一绝;又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诗词写的相当漂亮,更是婉约词派的开山鼻祖。但这些皇帝虽然艺术成就颇高,但政治上却是十足的低能儿,最终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
和这些皇帝比起来,唐朝的第七任皇帝李隆基在艺术领域成就丝毫不逊于他的上述提到的这些后辈们,并且政治上颇有作为,开创了大唐帝国的黄金时代,如果抛开政治不谈,李隆基堪称一个多才多艺的大才子。
除了治国才能之外,他诸多的才能中,在我看来,最突出的堪称音乐才华。李隆基对音乐的痴迷颇有些现代“发烧友”的感觉,他曾经为练好羯鼓,敲断了上百双鼓槌,甚至在当了皇帝后,在和群臣商议朝政时,也不忘用手指抚摸龙袍内的羌笛去扑捉创作音乐的灵感。
值得注意的是,李隆基的音乐才华不仅仅局限在个人角度,作为大唐帝国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他的音乐才华必不可少的对那个盛世时代的音乐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开元盛世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巅峰的时代,如果要用一首乐曲来代表那个时代的盛世气象,很多人都会说出那首千年以降依然具有诱人艺术魅力的乐曲。
是的!这就是那首“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的《霓裳羽衣曲》!
关于这首乐曲的来历说法,历史上有三种版本,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说法都能无一例外的和李隆基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这首乐曲是李隆基登上高山远眺天边,忽然产生灵感即兴创作出来的;也有人说是李隆基梦中神游月宫听到仙乐,醒来后模仿其音调而作;更有人说是李隆基在天宝十三年(754年)以太常刻石的方式将58首大多带有胡乐曲名的乐曲重新改编成具有道家仙风道骨般的音乐,而《霓裳羽衣曲》就是改编自58首胡乐曲的中的《婆罗门》。
从上述诸多流传的版本中,前两种说法固然浪漫,但明显不足为信,只有第三种说法较为可信。我在上学那会老师每次讲到唐代音乐时,都会让我们记住一个概念,那就是唐代由于开放程度极高,所以音乐的风格吸收了诸多周边国家的音乐风格,尤其是西域地区的胡乐。
依据这个概念来看,《霓裳羽衣曲》应该是带有些西域佛教风格的音乐,但曲名中的“霓裳”、“羽衣”又无疑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李唐王朝奉行佛道并用的宗教政策,但尤其推崇道教,还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攀上了亲戚,这也使得带有道教色彩的音乐在宫廷中颇为流行和受欢迎。李隆基本人深爱带有道教清丽淡雅的法曲,因此《霓裳羽衣曲》改编自胡乐是较为可信的。
由于这首乐曲的曲谱早已经失传,宋代的姜夔曾经在湖南长沙的故书堆中发现了“中序”第18段商调曲式《霓裳曲》的曲谱,他将其中名为“中序一阙”的一段填了词流传了下来,就是《霓裳羽衣曲》中这仅有的一段至今还经常成为作曲家们创作的素材,令人遗憾的是,其他17段在唐代之后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其实我们现代人知道《霓裳羽衣曲》,还应该感谢大诗人白居易,多亏他的长诗《霓裳羽衣歌》,我们才能在想象中弥补不能真正观赏这部歌舞大曲的缺憾,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得知《霓裳羽衣曲》共分为36段,包括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是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的盛唐大曲。
由于《霓裳羽衣曲》实在太过著名,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盛唐时代鼎盛气象的代名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首乐曲的整个结构做一个简要的了解,鉴于本人早年学习的是音乐专业,所以我将运用所学到的关于这首乐曲的相关知识,并且尽量避讳专业的词汇,用通俗化的语言来介绍让大家看懂。
整个乐曲的一开始是一段序曲,这段序曲由于没有固定的节奏型,所以称之为散序,有句诗形容是“磐箫筝笛递相搀,击弹吹声逶迤丽。”通俗点讲就是磐箫筝笛各种乐器谁也不让谁的互相演奏,敲鼓的、弹弦的、吹管的、唱歌的混杂在一起,制造一种庞杂、宏大的音乐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霓裳羽衣曲》之所以让人感到恢宏壮大,其中的舞蹈不可忽视,但散序中还没有舞蹈环节,只是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来渲染氛围,把人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说评书之前必须要说段垫场诗一样。
散序过后进入中序,这时候舞蹈开始加入进来,但不是那种劲歌热舞式的舞蹈,而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式的抒情曼舞,宛如仙女翩翩起舞从天边飘过,这种飘然多变的舞姿,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随后,音乐的节奏开始急转而下,节拍由抒情柔缓转变成急促,这是进入曲破段落的过渡,当乐曲真正进入“曲破”段落后,整个音乐是“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捍玉何铿铮”,随着音乐氛围的不断浓烈,乐舞达到最终的热烈高潮,最后又返回到舒缓的节奏,当乐器奏出最后一声长音时,舞蹈者也最终收拢羽翅,乐舞在一片平静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霓裳羽衣曲》中的舞蹈,也可以称之为《霓裳羽衣舞》,在当时的宫廷中,将这段舞蹈跳的的出神入化、富余青春活力的正是备受李隆基宠爱的杨玉环。
前边我们说过,杨玉环之所以受到李隆基的宠爱,除了具有天资国色之外,极高的艺术修养也是她能够受宠的关键因素。
事实证明,史书上记载她“善歌舞,通音律”并不是吹牛,在舞蹈领域,杨玉环尤其擅长西域康国的《胡旋舞》,其节奏鲜明,活泼轻快,舞蹈动作变化多端,服饰新颖别致,民族风格浓郁。杨玉环在《胡旋舞》中可以在极快的节奏下,连续完成多圈的旋转动作,显示了她作为舞者的高超技艺。正是因为她有跳《胡旋舞》的功底,所以当她听到《霓裳羽衣曲》时,一个舞者天生对于艺术的敏感性让她不由自主的将《胡旋舞》中的旋转动作,巧妙的运用到刻画仙女形象的《霓裳羽衣舞》中,增强了舞姿的流动飘逸感,使其更富于“仙意”。
今天我们虽然已经不能听到原版的《霓裳羽衣曲》,更不能看到杨玉环那曼舞轻姿的《霓裳羽衣舞》,但通过史料记载,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到这部代表盛唐气象的音乐,继承了清商大曲的华夏正声结构,又容纳了西域音乐的胡风色调,这一汉胡融合的音乐精品,恰是盛唐博大融汇、含纳百川的精神气象写照。
据传说,霓裳羽衣曲可以分为舞蹈版、纯器乐版两个版本,一个是视觉的震撼,另一个则是听觉的美妙享受,而白居易的那首《卧听法曲霓裳》,则会让我经常想起李隆基是不是和他的300名梨园弟子一同合奏过《霓裳羽衣曲》,那讲是多么波澜壮阔的场景。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大唐帝国的黄金时代曾经盛极一时,安史之乱后,这首乐曲没有在皇宫内再演奏,但由于其曲调优美,构思精妙;各地方的藩镇纷纷排演,因此诸多文人或歌咏或笔录,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霓裳羽衣曲》的曲谱虽然在唐代以后就已经失传,但它的名字以及相关的内容依然可以流传到今天。
《霓裳羽衣曲》曲谱的失传固然是唐乐的不幸,但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或许反而促进唐乐在民间的积存,据很多专家学者考证,今天的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无论是节奏、曲式、调性等方面,都有唐代歌舞大曲的影子,我想他们可能都是唐乐的遗风遗韵,或许其中就有《霓裳羽衣曲》的踪迹!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