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刘禹锡传文言文翻译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稍懂事,刘禹锡在攻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开始留心医药典籍,诸如《本草》、《素问》、《药对》、《小品方》等等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读物,他都认真仔细地研读,还对父母说,世人平素连一个验方都不知道,病了把自己交到庸医手里,有的越来越重,最后不幸离世,多么可悲呀。

他不仅读医书,还学切脉“以探表候”,积累了许多方资料,后来他所编纂《传信验方》,人们认为非常实用。

权德舆看到的刘禹锡打小就很有教养,很有礼貌,其实刘禹锡的早慧出于他对学习的自觉。

刘禹锡有块写字板,用来画画,写字,或者对辞。上塾馆背去,回家来带回,常练习常进步。字写得好,辞对得妙,时常得到夸奖。

刘绪文化交游广泛,来往无白丁,甚至不乏名笔大家。到刘宅访问的,谈诗论句,刘禹锡默默地在旁倾听,他觉得有水平,值得请教的,尤为在意。朋友与刘绪聊得开怀,外出闲步,刘禹锡就急忙拿起自己的写字板,跟在后面。不惟“老师”觉得孺子可教,连路人都觉得童子可爱。

刘禹锡传 四 诗僧颔首

四 诗僧颔首

刘禹锡在塾馆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突出,诗作得越来越出色,他的老师暗暗欢喜。有次上课,他对学生们说:“离这里只有几十里地的吴兴县有位和尚,他的诗作得最好,我这老朽是不及他之万一的,你们以后有机会可去向他请教。”

诗僧皎然被刘禹锡记住了,之后进一步打听,知道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人们尊称他昼公。他的诗不但在僧人中名列第一,就是在全国也是一流的。他不但能写好诗,还能从规律上对诗歌进行分解评析。

小禹锡对皎然充满了钦佩之情、向往之意,决意前去向他求教诗艺。他挑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搭乘驿站的马车,向吴兴出发了。

皎然居住在杼山的妙喜寺。杼山景色幽雅、环境清静,山脚边是一望无际的茶丛,山腰间生长着大片的竹林,小溪潺潺流淌,苍翠的树木随风拂动。妙喜寺就掩映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之中。

小禹锡走到妙喜寺的后院,轻轻推开竹扉,只见有个清癯的老僧手持瓦罐,正往竹案上的陶钵中倾倒沸水。一个个陶钵热气腾腾,散发出新茶的馨香。

老僧见小禹锡到来,放下瓦罐,冲着他笑笑说:“今天早晨喜鹊叫,我猜是贵客要来。你瞧,这不就来了吗?”

小禹锡听老僧称自己是贵客,脸臊得通红,但他依然不慌不忙,向长者深深作一个揖道:“晚生久慕先辈大名,今日得以瞻仰尊容,实为万幸之事。”

皎然也不再客气,直呼其名道:“禹锡呀,我早已听说你的名字了。你是刘绪的儿子,诗作得好,见识也高,你先生早把这一切告诉我啦。”

原来,小禹锡的先生本也是江南名流,要不刘绪怎能把儿子托付给他教导呢。先生自称老朽不及皎然学问之万一,原是自谦的话。实际上先生时常到妙喜寺皎然居处作客,同他研讨学问,交换感想。

皎然请小禹锡落座了,接着说:“不光是你的先生,权德舆先生也对我提起过你……”

正在此时,竹扉咿呀一响,又进来一个胖和尚,皎然马上将他介绍给小禹锡:“这位是灵澈兄,人称灵澈上人,住本县何山,时常到此与我切磋诗文,你可认他为师呀。”

小禹锡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连忙站起又是深深地一揖,口中说道:“晚生三生有幸,得以仰逢上人大人。”

灵澈笑眯眯地看着小禹锡,又对皎然颔首示意说:“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个灵巧识事的孩童。”

两位诗僧一边品尝香茗,一边议论近日诗坛的新鲜事,不时地赞扬几句,也不时地批评几句,小禹锡一一默记在心。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还向两位老师虚心请教,老师向他耐心解释时,他还用石笔在石板上记录下来。两位老师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皎然同灵澈谈论了半个时辰之后,有意考考刘禹锡的诗才,他跟灵澈交换个眼色道:“禹锡呀,今日天公作美,春风和煦,你从家中来此,一路上饱享自然风光,心中必定有所吟咏,能不能为我俩诵上一篇呢?”

小禹锡见皎然老师要自己诵诗,便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这正是向老师请教的好机会,便把刚才路上构想好的一首绝句吟出: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好诗。”灵澈上人先夸奖说,“不过,我看若将其中一字改动一下,这诗将会更精彩。”

“是的,可这个字该在那一句之中呢?”皎然也跟着发问,似乎是对灵澈的问题表示赞同,又似乎在问小禹锡。

刘禹锡想了想,他的这首诗是想说杨柳对春色的贡献,及人们对杨柳的喜爱留恋之情,而末句“邀得垂杨相发挥”,似乎又将春天的主人让位给桃李了,对,毛病就出在这里。他抬起脑袋对两位老师说:“是不是我得改动末句的‘邀’字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