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的军阀生涯TXT免费 > 第249部分(第1页)

第249部分(第1页)

复兴党在在收复了东北后,一些原本还在观望的人也毫不犹豫的收拾了包袱往北平、察哈尔奔去。毕竟谁都不是傻子,与其等着复兴党坐了天下后再去投奔,还不如现在就提前跑过去,至少还能混个元勋当当。也可能会有人说不如等到大势明朗时再过去不是更好吗?拜托,老兄你用用脑子好不好,既然是站队自然就有风险,要是真等到大势明朗时再投奔过去,别说吃肉了,你连汤都没得喝。

所以,自从东北收复后从全国各地投奔察哈尔而来的学生、学者和各界精英整天都是络绎不绝,使得原本为人手紧缺而头疼的席汉乾大大的缓解了一口气。

前来投奔的人是如此之多,这使得察哈尔内部里也出现了一个声音,那就是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这些人里良莠不齐,一下子都涌了进来会不会冲击到察哈尔原本好不容易形成的秩序和风气呢。因此他们建议苏童要暂缓吸纳人员,对此苏童却是不同意,他认为良莠不齐这个问题哪里都有可能存在,我们不可能要求来的人个个都身怀崇高理想,一个个都立志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终生,这不现实。

在苏童看来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受周围和环境的影响很大,政府身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做的是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然后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让新来的人被这里的环境同化。

苏童在另一个时空里曾经看到了这么一个故事,那就是在原来的时空中,在日本人占领的大城市里,人们平时的秩序反而要比要比国统区要好的多。比如在乘坐公交车时,人们都是老老实实的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上车,基本上没有胡乱插队的现象,因为拿着木棒的军警就在旁边来回巡逻,一旦看到插队的现象大棒子就会毫不留情打过去,这样就震慑了很多人。但是自日本人投降后,没了军警的监督人们的秩序顿时又开始乱了起来,亦如后世的公交车一样向来都是年轻力壮者先上,挤个公交车就如同打了一场仗一般累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华夏几千年来的历史奉行的就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人情大于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出了什么事情人们第一个念头想到的就是要找关系、托人情,却很少有人想到翻看法律法规看看自己是不是站住了道理,这一点在另一个时空里在苏童过来前也没有太多的改变,苏童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扭转人们这一观念,要把法制的观念植入人们的心里。他要在在人民的心中竖起一个法律法规至上的观念,在苏童看来法律其实就是一个框架,一个规则一种所有人都要遵守的东西,所有人都要遵守这个框架和规则。

若果你能找到这个框架和规则的漏洞并从中获得利益,那么恭喜你,没有人会因为你做的事情来找你麻烦,政府和警察不会因此而对付你。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框架和规则规定得更加详细更加牢固,当你下次想要钻这个漏洞时会发现漏洞已经被堵死了。

因此,察哈尔政府公务员的工资高、福利好那是出了名的,只要你加入了察哈尔公务员的队伍,你的收入绝对要比一般的人要高出一大截,成为人人羡慕的高薪阶层。但是公务员一旦违反了法律法规后所受到的惩处也是格外的严厉,稍微严重的就会被开除出公务员的队伍,触犯了刑法的更会被因此而判刑。

为了监督和体现法律的公正性,苏童特地向西方国家引进一样东西,那就是陪审团制度。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察哈尔法律规定,每个成年察哈尔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二十一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华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这个制度自从被苏童提出来后,最开始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者认为:陪审员随机抽样,来的人五花八门,备行备业的人都有,有业无业不论,知识文化不论,为什么偏偏要找一帮“外行”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

呢?

对此苏童的解释就是,他从来不认为陪审团制度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只是目前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罢了。而且陪审员也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人群。他们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他们只要自己不想出头露面,可以永远不被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角色。

因此来到察哈尔统治区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学习察哈尔的法律法规,要清楚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又不能做,否则你会在连自己做锚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被请到警察局里喝茶。

任何事物都一样,肯定是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有人称察哈尔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的却是军国主义的制度,对人们实行残酷的统治,也有人称察哈尔实行的办法才是救国强国的好办法,只有严格的纪律和法规才是迅速提升国家实力,让老百姓和国家都能受益的好办法。

但是不管外界的褒贬如何,苏童还是坚定不移的进行着他的探索。苏童从来都不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他只是在小心翼翼的进行着他的试验,他要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蓝图勾画出来。

在苏童的努力和金手指的帮助下,再加上察哈尔近几年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察哈尔为中心的西北组建成为全国的金融和轻重工业中心。苏童深知,月球基地只是一根拐杖,现在的察哈尔还离不开它,但是等到什么时候察哈尔能扔开这根拐杖自己独立行走甚至是奔跑才算是大功告成….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三章 攻击扶桑号

四月下旬的大连旅顺港口已经是一片春意,春天的气息已经把港口点缀得春意盎然。

苏童和海军司令陈绍宽行走在还没有清理完毕的码头上,苏童望了一眼精神抖擞的陈绍宽笑道:“甫公,你看这旅顺港的地理环境真是得天独厚啊,左右臂膀般的两座小山从港口环绕出去,扼守住了这里的港湾,真是易守难攻,怪不得日本人和老毛子都不约而同地看中了它,甚至为了它还大打出手啊”

陈绍宽冷哼了一声,“港口再好也要我们能守住它才行,否则只能招来强盗的窥视。当年的旅顺大屠杀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那些畜生在攻陷旅顺后,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进行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超过二万人遇害。这样的惨剧难道还不够我们警醒吗?没有一支强大海军的守护,我们华夏永远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

苏童望着这个臭脾气的倔老头只能报以苦笑:“好了,我的大司令,过几天美国人的两艘重巡洋舰和四艘轻巡洋舰就会到来,你就别在我面前唠叨了。”

“哼!巡洋舰怎么比得上航空母舰呢,你当时和那个美国佬谈判时怎么不要几艘航母过来。”陈绍宽并不领苏童的情,还是固执的提出了他自己的计划。

要说陈绍宽可谓是华夏的航母第一人,早在一九二八年,时任华夏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的陈绍宽就曾经上书,要求花两千万元建造华夏第一艘航空母舰(以下简称航母)。建航母!

那绝对是华夏军界的重磅炸弹!消息传开,众人议论纷纷。造航母当然是好事情,但华夏有这个实力么?这个时候,蒋委员长既不想出钱,又不想失掉人心,就使出“拖”字诀:五年,十年,十五年,给陈绍宽画了一个大大的饼。一转眼到了抗战,华夏海军那点家底都让陈绍宽折腾没了,而陈绍宽还在做他的海军强国梦:从辽东到南海中越边界,划分四大战区,建造二十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约十八亿法币。这可真是“宏图大业”,一下子把华夏海军未来几十年的实践和理想都说完了。坚持的反面,就是顽固。在陈绍宽看来,他是在实践自己的海军强国梦: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固执己见,痴人说梦。蒋委员长看到陈绍宽的计划后都啧啧舌头。陈绍宽啊陈绍宽,你把自己的家底赔个精光不说,还要烧钱造航母,疯了吗?从这时,陈绍宽的仕途就开始走背运了。

后来陈绍宽投到苏童的麾下后还是对航母一往情深,整天都打报告要建立航母编队,让苏童也体验了一把委员长的‘痛苦7。

苏童望着这位为了华夏的航母梦而勤勤恳恳努力了一辈子,性情天真得近乎可爱的老人,心中暗暗感慨,既然老蒋不能完成你的愿望,那就让我来完成你的梦想吧。

想到这里苏童就微笑着说道:“甫公,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现在我们一切都初建在即,人员奇缺,我打算在年底以前把潜艇部队的规模扩大到一百艘,水面舰艇的规模扩大到三十万吨,要完威这一扩军的前提就是需要大量的人手,甫公,你能给我完成吗?”

果不其然,一听到扩大海军规模,陈绍宽的精神头就来了,他一把拍着胸脯说到:

“好,没问题,只要是能扩大咱们的海军,我就是累死也甘心。”

苏童笑了笑:“甫公你可不能累死,你要是累死了我去哪找这么好的海军司令啊?”说完后两人相视大笑起来。

两人一直走到了码头的尽头,看到脚下波涛汹涌的海浪,苏童指着港口的两旁的环形’双臂’说道:“这次日本人匆匆撤走,但是他们的海军还未遭到打击,以日本人的性格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打过来。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在这里派驻岸基飞机,至少也要一个师的规模,还要把这里修筑上岸防炮,扩建港口。下个月等到美国人的两艘重巡洋舰和四艘轻巡洋舰来到后就把他们驻扎在这里,我们决不能让我们国家有海无防的日子再度重演….,”

说道最后,苏童深深的望着陈绍宽的眼睛,仿佛在询问着他的决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