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与荀彧等人酒逢知己,不觉已畅饮至日色偏西。
荀攸再与周旭把盏道:“贤弟皖城破贼献计有功,职授羽林郎,今再建奇功,料想朝廷又有封赏,可喜可贺啊!”
“欸~”周旭摆了摆手:“公达兄说笑了,旭一介黄口,怎敢贪功自居!全赖将士用命方可取胜,可惜朝廷昏庸,许多士卒血染沙场却寸功不得,其父母家小生活无着,实实令人寒心啊!《孟子》云: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周旭忽觉失言,闭口不言只举盏饮酒以掩饰。
“则臣视君如寇仇也!”郭嘉大笑接口道:“我等与贤弟一见如故,有何不敢言之事?《孟子》又云: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为郭嘉的豪气所感,周旭也不禁哈哈大笑:“奉孝兄所言极是!《孟子》又云: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借着酒劲,周旭豪兴大发:“若旭为天下主,必将赏罚分明,抚幼恤老,不使一人有饥馑矣!”荀攸、郭嘉二人拊掌称善。
荀彧面露不豫道:“贤弟慎言!虽饮酒作娱,亦不该开此等玩笑!”
看到荀彧略不悦的脸色,又对比荀攸、郭嘉二人大为赞赏的神态,周旭心中已有分明。
郭嘉笑道:“无妨!此乃酒后戏言耳,贤弟颇对我郭奉孝的脾性,此次过于匆忙,待京都归来时切记重回颖阴,与嘉痛饮三百盏!”
周旭对几人拱手道:“旭与三位兄长一见如故,待洛阳之行事了,旭必来此叨扰!”说罢与荀彧三人辞别。
回到厩置(官营驿站)之后,周旭与太史慈对坐闲谈。
太史慈问道:“贤弟,你观今日荀彧等人如何?”
周旭道:“郭嘉不拘小节,足智多谋,善为筹画;荀攸清治德业,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此二人不亚于张良、陈平。而荀彧此人清秀通雅,有萧何之才,然言语间却可见其过于刻板,如此长久下来恐有不忍言之事。”
“哦?”太史慈讶道:“何以见得?”
“《易经。未济卦》云: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意为物不可穷!”周旭自与虞翻结识,于易理一道突飞猛进,此刻侃侃而谈道:“本卦离上坎下,水火不得交融,故曰未济。‘易’者,变也,虽‘未济’者,其错、综、互皆为‘水火即济’。故君子当谨慎辩之,审视其位,如能守中持正、明智变通,自然前途无量否极泰来。似荀文若般明知势穷而强为之,阴差阳错,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听周旭分析得头头是道,太史慈深以为然。
周旭等人于颖阴县休整了半天,次日天明向京都洛阳进发。颍川至洛阳之间,途经中岳嵩山西麓之轘辕关。
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公元前五一四年),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
《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轘辕。”“秦二世三年(公元二零七年)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
轘辕关,洛阳八关之一,位于偃师与登封、巩义交界处的轘辕山上,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曹植在《洛神赋》中亦留下了“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的辞句。
东汉末年,为确保京都安全,于洛阳四面设置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和小平津关等八关,并置八关都尉,统领八关防务。轘辕关正建于中平元年,以抵御黄巾起事。
周旭顺山路上关,山径崎岖,仅容行人之鳞次,只见两侧山崖怪石嶙峋,晨雾遮掩,山势雄伟险要,道路曲折盘旋,又名“十八盘”,不禁开口赞道:“好一座险道雄关!”
太史慈手指关前山崖下一股清泉道:“山崖中开流出泉水,当真是奇景妙象!”
周旭笑谓太史慈道:“此泉名为‘剑引泉’,乃我朝太祖高皇帝兵进潼关途经此处时,人困马乏缺粮少水,太祖对天祈告,拔剑劈向山崖,山石竟然从中裂开,清泉喷涌而出,故尔得名。”太史慈听得啧啧称奇。
二人到得关前,有守关士卒盘问过往行人,周旭在等待中仰望此关,轘辕关处于太室、少室两山连接处依势而建,关隘两旁石壁陡峭似剑,虽飞鸟不得过,正中间关墙高六丈,巍峨耸立。周旭不禁叹道:“到得此处,方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意!”
自经皖城、新蔡两战后,周旭开始对以往在书中读到的兵势地形有了实际了解,每到一处都喜欢观察地势,何处可扎营,何处可伏兵,何处可御敌,何处适于骑兵冲锋,何处又适于步兵结阵等等皆颇为上心——入关时自然也不例外,周旭细细观察,与寻常郡县城墙不同,正常城墙多先以版夹夯土筑起数尺矮墙,后在内、外侧分别积土斜夯,筑至墙顶后再于其上筑第二道矮墙,如此反复直至筑成。轘辕关却是就地取材,以大石为座,内填夯土,底层最厚处竟达四、五丈。周旭心想:建如此雄关,不知又须费多少钱财、劳多少民力!
此时已进入司州境内。东汉十三州部,司州又称司隶校尉部,辖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京兆尹,冯翊,扶风七郡,县一百零六,治所洛阳,主官司隶校尉秩比两千石——因统领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军队,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入关后又是一番景象,一条宽敞的官道直通偃师,偃师县属河南尹,距京都洛阳五十里,乃洛阳东部喉舌。周旭一行于偃师歇宿一夜后,次日天明启程赶往京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