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大鹏VS如来
孙悟空斗不过大鹏精;凄凄惨惨的,自思自忖,以心问心道:“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
孙悟空以为;叫他们几个来取经;是如来佛吃饱了没得事干。
事实并非如此;如来佛真的要把他的经送上东土,那就等于是公开向道祖老君宣战了;因为东土是老君的地盘。所以;只能是东土的人自己过来取经;这才和如来佛没有关系!
如来佛是有苦衷的;孙悟空哪里知道!他自己打不赢大鹏了;就怪如来!
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大鹏精呢?孙悟空的筋斗云;一去就有十万八千里,所以闹天宫时,诸神不能赶上;十万天兵也拿他不住。可大鹏精不同;他扇一翅就有九万里,两扇就赶过了,所以孙悟空逃不脱他的手;被他一把挝住,拿在手中,左右挣挫不得。变大变小都逃不了。
后来他听说唐僧已经被妖怪吃了;跑到雷音寺又哭又闹;泪如泉涌,悲声不绝。如来笑道:“那妖精神通广大,你胜不得他,所以这等心痛。”行者跪在下面,捶着胸膛道:“不瞒如来说,当年闹天宫,称大圣,自为人以来,不曾吃亏,今番却遭这毒魔之手!”
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
如来去对付大鹏的时候;带了多少神仙去的?五百罗汉,三千揭谛;迦叶阿傩两随从,普贤文殊二菩萨;再加上燃灯弥勒两个佛祖级的人物。地藏王菩萨镇守地狱;从来就没离开过;所以没喊他;也没喊观音;大概是留她守门。
总之;如来佛把他的人全部都喊来了!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的人来?打一个妖怪就要三个佛祖都来?可见;这个大鹏精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万一谈判不拢;火拼起来;如来佛的人少了肯定是要吃亏的!若真打起来;必有一方要灭门!胜者也损六七成!
如来对悟空道:“你先下去,到那城中与妖精交战,许败不许胜。”这有两层意思:
1。给孙悟空面子。孙悟空不可能胜;所以佛祖说许败不许胜。
2。把大鹏骗出来打。
孙悟空把三个妖怪引来后;将身一闪,躲到如来佛的背后。只见那过去、未来、见在的三尊佛像与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神,布散左右,把那三个妖王围住,水泄不通。
狮子精慌了手脚,叫道:“兄弟,不好了!那猴子真是个地里鬼!那里请得个主人公来也!”大鹏道:“大哥休得悚惧,我们一齐上前,使枪刀搠倒如来,夺他那雷音宝刹!”
这魔头不识起倒,真个举刀上前乱砍,却被文殊、普贤,念动真言喝道:“这孽畜还不皈正,更待怎生!”唬得老怪、二怪,不敢撑持,丢了兵器,打个滚,现了本相。
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从来没有见到他们动过手;估计也只是唐僧式的人物;不会打;但是念动真言厉害;和紧箍咒一样的;他们肯定是在狮象身上下了什么套子的;一念咒语输入密码;狮象就会倒在地上疼得打滚。
大鹏腾开翅,扶摇直上,轮利爪要刁捉猴王。
孙悟空躲在如来佛的金光影里,大鹏要来刁捉。这就有问题;他的进攻目标是孙悟空;不是如来;他为什么敢当着如来的面去捉躲在如来身后的人?
这就只能说明他和如来是再熟悉不过的人!如果是敌人;那么进攻目标一定先是如来;后是悟空。
如来把那鹊巢贯顶之头变做鲜红的一块血肉。妖精轮利爪刁他一下,被佛爷把手往上一指,那妖翅膊上就了筋。飞不去,只在佛顶上,不能远遁,现了本相,乃是一个大鹏金翅雕。
大鹏道:“如来,你怎么使***力困住我也?”
1。你怎么要对我下手?
2。你是不是真的要搞?
如来道:“你在此处多生孽障,跟我去,有进益之功。”妖精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
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大概是如来佛欠大鹏的人情。
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那大鹏欲脱难脱,要走怎走?是以没奈何,只得皈依。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大鹏五百年前跑来把这一国之人全部吃光的主要原因;是如来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而如来并不阻止他吃人;一定是大鹏有功于如来。
否则的话;大鹏就在如来的眼皮底下吃人;如来怎么就不管呢?怎么饿坏了他有罪呢?
结果是如来与大鹏合并了;大鹏做了如来的护法。
大鹏说:“泼猴头!寻这等狠人困我!”可见如来是个狠人。反过来想一下;大鹏要是打赢了;那佛派就得改朝换代;无论谁当佛祖;都是个狠人。
因为没有真打;如来与大鹏究竟谁更厉害?不知道;估计是大鹏吧;哪个领导会用一个打不过自己的人当保镖呢?
第八十六回:行者道:“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
可见;在孙悟空眼里;老君、如来是前台领导;背后还有实力更强的元始天尊与大鹏。
西游记妖怪的结局
60)唐僧在女儿国结婚了
当唐僧来到女儿国时;大家总以为这里发生了一个很浪漫的故事;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还是从原著上找答案:
这个地方没有男人;所以;当他们到来时;所有的女人们一齐鼓掌欢呼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
女儿国的国王愿意以整个国家为嫁妆嫁给唐僧;想和他结婚;生子生孙;态度绝对是诚恳的。唐僧究竟愿不愿意呢?我们暂且先不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只看他的实际行动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