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猛将鱼竿怎么样 > 第28部分(第1页)

第28部分(第1页)

就在这一谈话后,他们洗了个温泉返回住处,北京就来了个电话。小韦一接,上级命令他向将军宣布他离休的命令,命令的标题便是“周希汉等离休”——命令上共宣布3位原副司令、2位原副政委、3位原顾问共8位海军原领导干部离休。

如果在北京,这肯定是很郑重的过程。即便在外地,按惯例,这也本该是有关领导向将军宣布。但由于周希汉带着助听器,无法接电话,这个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了,或者说,这个原本复杂的事变得过于简单了。于是,一个只有15年军龄的营级军官代表中央军委向一位具有的70年军龄的大军区正职的老将军宣布了他的离休命令。

这样做,秘书多少有些想法,他知道1973年将军因胃癌动完大手术之后,大伤元气,毛主席曾亲自签发特别命令:“周希汉同志正式被命令挂职疗养。”在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将领中,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签发的“挂职疗养”命令。而今将军被宣布正式离休,向他宣布这个命令的则是——他——将军的秘书。这虽是周希汉众多传奇色彩的故事中的一个,但他按照记录原原本本地向将军宣读了命令后,将军沉默了许久。虽是预料中的事,他似乎还没足够的思想准备。秘书小韦找不出该说些什么,只好与将军相对无语;良久,将军点着一支烟,用少有的安详和平静的目光望望他,慢慢地说:

“实际上,我早已经离休了。”

(2)“牌好,算不得本事”

周希汉将军离开领导岗位、赋闲在家后,不写回忆录,常常和一些老将军打扑克,打发时光。他们打牌没有什么花样,就是“四十分升级”。不过,打到兴头上,会不自觉地谈天说地,回首往事。

在常来的老将军里,打牌最老实、因此输的次数也最多的,是空军原副政委黄立清,每当输了牌,他不是检查一下对方是否有“作弊行为”,而总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自责。最有风度的是原昆明军区代理司令员陈康,无论输赢,都只是咧咧叼着烟斗的嘴了事,而且,他“从谏如流”,无论谁都可以给他支一招,支错了,他也从不埋怨。动静最大、胜率也最高的,是尤太忠司令员,他是怕老将军们寂寞,拨冗来尽地主之谊的。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为了哄人高兴而故意输,而是故意赢——他赢牌的“诀窍”之一,就是特别能“偷牌”。他偷牌手又快,又自然大方,因此绝少被发现。然而,在他们当中,打的最好的要算周希汉将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8。将军的晚年(2)

据说,周希汉的象棋、麻牌、台球,都曾是独霸一方的出色。他摸牌从容不迫,出牌不拍不摔。一手好牌时,他赢得丝丝入扣,绝不给对方任何机会。有时,原本一手很糟的牌,在他的手上竟也能磕磕绊绊地赢下来。不过,他的肚量不如陈康将军,同伴出错了牌,会受到他“毫不留情”的指责,甚至会板脸动真气。有时候,他犹豫再三,抽出一张牌打出去,猛然发现不对,连忙伸手去抢,那手却早被按住,哪里抢得回,实实在在地吃一个大亏,沮丧得摇头闭眼又叹气。但是,当再一次轮到他出牌时,他不声不响地亮出手中的牌,摇头闭眼再加上拍案顿足的,就是对方的事了。此时,他便会将头扭向一边:

“牌好,算不得本事。”

(3)淮海大战能交给我指挥吗?

当然,退下来了,周希汉仍然关心党和军队的建设。

大胆选拔年轻干部是我党的一贯主张,但如何选拔,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以“优秀”为大前提还是“年龄”为大前提,提法上的微弱不同,反映“思想方法的差异”。

对此,周希汉有自己的看法,他不赞成任用干部要“青中选优”的说法,说:

“应该是优中选青嘛。同样优秀,我们先选年纪轻身体好的。青中选优,那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嘛。他只是青年里优秀的嘛。当年我周希汉在年纪相仿的人里算是个出色的吧。可我比陈赓、小平就差得远,比刘帅就更比不了。我比陈赓、小平年轻10来岁,比刘帅年轻得更多,淮海大战能交给我指挥吗?有些人呐,不讲辩证法!”

(4)离出院还差5个小时去世

1988年9月下旬一天,周希汉拄着拐杖,吃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想去调电视的频道,结果,被家里两个在屋里打闹的孙子碰了一下,跌倒在地上,造成肱骨粉碎性骨折。

在3年中,他两次骨折。这是他第二次骨折。但这次在医院里只治疗40多天,骨伤就渐渐愈合,到11月,他已经能坐起身了。11月6日,儿子周太安和女儿一起来医院看望他,在他们告辞时,周希汉拉住儿子说:“医生已同意我出院,你明天一早带上粮票、钱来结账,接我出院。”

太安问:“都好了?医生同意出院了?”

“医生讲,在医院已经没有什么治疗了,回家一边治疗,一边锻炼。”

周太安答应了,准备第二天接父亲回家。可就在7日凌晨3点,睡梦中的周太安突然被床头骤响的电话惊醒,他拿起电话,是医院打来的,工作人员哽咽着说:

“快来医院,你父亲不行了。”

周太安急忙叫醒弟弟、妹妹,一起驱车赶到医院时,周希汉已病逝。他在离与儿子约定的7日上午8点接他出院还差5个小时时,就在睡梦中离儿女们而去了。

周希汉终年75岁。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父亲每遇出外掌厨,必带他同去

1911年4月5日(农历三月七日),胡炳云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县李渡镇邓家楼一个穷人之家。按家谱排列,到他这一辈是“能”字辈,父亲为他起名“能清”,参加红军后,他改名为“炳云”。

胡炳云出生时,正值四川军阀连年混战之际,民不聊生。他是家中老五,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后又添一个妹妹,全家8口人。由于人口众多,日子过得很艰难。为此,父亲四处筹借了18担谷子作押金,向一侯姓地主租种了6亩薄田,然后,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使出浑身力气拼命耕作,可一年下来,收获的粮食还是少得可怜,加上交地租,一家人还是饥寒交迫饿肚子。

为了填饱肚子,母亲白天干完活,晚上摇着破纺车熬夜织布,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盐油。父亲学过厨师,遇到邻居盖房、婚丧嫁娶等什么宴席时,就去掌厨,挣点工钱。

从5岁起,胡炳云就开始帮家中干活。每遇父亲出外掌厨,必带他同去。起初,他仅仅打个下手,干些洗菜、烧火、涮碗类的杂活,一天忙下来,没有工钱,主要是讨个肚子饱,打个牙祭。到7岁时,父亲在掌厨之机教他些饭菜的做法。时间一长,他也跟着父亲学了些做菜的手艺。

但是,在他9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去世了。为葬父亲,母亲只好将6亩薄田交出,换回租金。这时大哥已成家单过,无法照顾弟妹和母亲。为了活命,母亲不得不让二哥远走他乡,自谋生路;然后又找婆家,把两个姐姐嫁了,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年幼的胡炳云和妹妹,但就这两张小嘴巴,她还是养不了,常常饿得几个孩子哇哇大哭,她又只得含泪把小女送人当了童养媳。

幼年丧父,骨肉分离,这家破人走的遭遇在胡炳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为了不让年老多病的母亲再为自己操劳,尽管当时只有11岁的他,毅然去给人家帮工干活。女主人对他十分刻薄,每天鸡叫五更,天还没亮,他就得起来干活,担水、劈柴、洗红薯、做早饭;干完这些家务活儿,他再去放牛,边放牛,还要边打草;晚上就睡在牛棚里,到了冬天,没被子盖,他只好裹着破棉絮和拣来的麻袋片挡风御寒,夜里时常被冻醒。可他一年到头拼命地干活,还没有分文工钱,只给三顿饭吃。小小年纪,胡炳云尝够了饥寒交迫的滋味,夜里时常梦见自己跟着父亲去为人家掌厨,一做梦嘴巴就“吧嗒吧嗒”地响。这一习惯,他竟然在多年后才戒掉。

跟着父亲去为人家掌厨这一段经历是幼小的胡炳云小时候最美好的时光,参加革命后,他经常出入炊事班,为炊事班的伙头们“做示范”,油盐一放,几下烧炒,一盘菜端上来,吃得炊事班的伙头们都是一个劲地叫好,他所在部队做的菜肴是出了名的好吃。

1935年9月,红军到达哈达铺后,由于连日征战,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折磨,红军体质明显下降。为了尽快地恢复体力,迎接更为艰巨的战斗任务,中央军委下了一个十分特别的命令:全军上到司令员,下到炊事员、挑夫,每人发给大洋一块,用于改善伙食。

可别小看这一块大洋,在小镇哈达铺可顶用的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