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你刚刚说元师傅什么?”
陆辛放下手臂,说:
“老元看着粗枝大叶,其实心细的很,他早年有个绰号,叫厨子圈儿的百晓生。”
沈小甜忍不住说:“这个称呼也太江湖了吧?连百晓生都出来了!”
“说他百晓生是因为他方子多、消息多。”陆辛低头看了看老元塞给自己的这本书,“以前的人可不会上网,能搜集这么一本的菜谱是真的不容易。”
沈小甜点头表示认同。
“那次行业大会上有两个在济南刚混出了名头的店参加,其中一个店叫香巧家常菜。济南还有一家老店叫秋湖饭店,那家店传了好几代,济南菜里有几道就是从他们店里传出来的,他们家姓李的老爷子在济南很有名。香巧家常菜不是娘儿俩开的么,里面那个女儿,之前就是李老爷子的儿媳妇。”
哇!本以为能听到行业争锋,没想到还夹杂着家庭大戏,沈小甜的眼睛瞪大了。
“那次代表秋湖饭店去参加活动的就是李老爷子的那个儿子,那小子忒不是东西,吃喝嫖赌是出了名的,可李家这一辈儿就他这一个能传了手艺的,李老爷子就一直惯着他,惯得他是……大明湖里都装不下了。”
这样的家伙在这样的场合碰到了自己的前妻,那事情的发展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了。
“那货直接拿了一个杯子,就要把酒往郑巧的脸上泼,就是被老元带着他徒弟给拦下来了,我也就这么认识了老元。”
“所以你也出手拉人是是不是?”沈小甜问陆辛。
“哪能啊?我哪是那么好的人,我一脚把那孙子踹开了。”
陆辛说得轻描淡写。
沈小甜:“哦,大侠您继续。”
“姓李的还不肯老实,骂的话难听的要命,老元当场就直接给他爸打了电话。他说得第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顶着一个名厨子的招牌,老李呀,你就没干过什么地道的事儿。’一下子,就把姓李的一家底子都给揭开了。
“郑巧家里原来是淄博那儿有名的一家厨子,九几年的时候,他爸就被邀请去国外参加美食交流。后来过了几年,郑师傅病重,李老爷子就带着他儿子上门去求亲。”
“其实当时愿意出面帮郑家的不少,郑师傅出身博山派系,跟福山那边儿、孔府菜那边儿关系都挺好的,都愿意帮衬一把,就连淄博当地也是给郑师傅筹过钱的。可姓李的这一家子精明啊,小的装了个人模狗样,老的也看着不像个畜生。
“当个厨子,一辈子也就是个厨子,嫁进李家,以后就是济南老字号饭店的老板娘……李老爷子还说,郑巧生的孩子将来就是板儿上钉钉的秋湖饭店继承人。”
有几个人能不动心呢?
沈小甜勾起了唇角,隐约带着些嘲讽。
这样的故事从古至今,总在上演,将女儿托付出去,仿佛就是对她这一生最好的负责。
“老元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儿,在电话里问李老爷子,第一,郑师傅死了还不到一年,他们为什么逼着郑巧就嫁了。第二,郑师傅留下的菜谱在哪儿?第三,为什么郑巧没生孩子,她刚离婚不到三年,李家就冒出来一个看着三四岁的孩子。”
“原来那姓李的趁着郑师傅病了的时候就借着这个名义安慰郑巧,那年郑巧还不到十八呢。也多亏了郑巧她妈周阿姨,郑巧嫁到了济南,她妈留在了淄博,还经营着郑师傅开的饭庄,干得还挺好,但是她再来济南,李家就不让她见她女儿了。
“周阿姨就找了老元,老元派人打听,才知道郑巧几乎天天挨那姓李的孙子打。后来郑巧就跟周阿姨走了,和姓李的也离婚了,过了几年,她和她妈那个香巧家常菜开进了济南,她才又回来。这里头,从前到后,老元都掺和着呢,连香巧被请进那次行业会,估计老元也出力了,为的就是当着全行当的面儿,把李家里里外外的脸皮都撕下来。”
听完了整个故事,沈小甜“呼――”长出了一口气。
“元师傅,真是,太棒了!那个周阿姨开的店在哪儿?她们做什么好吃呀?”
“酥锅,干炸肉,这都是老菜色,郑巧大姐还挺能干的,据说也经常倒腾新菜。”
沈小甜一脸期待地看着陆辛。
看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