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典藏华夏打造节目 > 第十七章(第1页)

第十七章(第1页)

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坏,舟不能通。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垒石建成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设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秦监御史禄凿渠时灵渠的工程设施,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经过李渤的改建,才有了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尽坏,渠道淤浅。鱼孟威刺史将沿河40里用石块砌堤岸,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陡门增至18重,方通巨舟。用工5。3万,用钱530余万缗。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庆历五年二月竣工,计用工1。085万,用钱7560余缗。所有工料全由兴安、临桂、灵川3县差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用民夫1400人,34天竣工,共用工4。76万个,此次维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计用工25万,用钱300万缗。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计用工14。8万,用钱5000缗,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动用民夫9110余人,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长126丈,阔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龙母祠前土堤151丈、阔5丈、高0。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处,砌灌田水涵24处,砌陡岸36处,共用石块石板2。8万块,桩木1。55万余根,石灰67。49万余斤。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明代另一次较重要的灵渠维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由于洪水泛滥,渠堤毁坏严重,由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用巨石以甃〈zhòu〉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5](孔镛《重修灵渠记》),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这是有关大、小天平坝上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最早记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平石诸险工倾决殆尽,陡门仅存14座,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陡门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凿去湘江及漓江险滩礁石19处。陡门过去皆用丛石砌筑,这次全用巨条石合缝浆砌,用银2。4万两有余。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计修堤和鱼鳞石102道,修坝1道,修陡门16座,并疏浚渠口积沙,天平坝基尽钉松桩,上面用青石密砌,两石相接处均以生铁锭钤锢,共用银4900余两。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计用工1。496万个,用石256丈,用灰1。2万余斤,用桩木560余根,杉木64根,用银1775两,主要维修陡门。至此保留陡门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因铧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逢处胶以灰泥,外复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银9400余两。又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动工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3处暗礁,用银800两,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民国21年(1932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07米。

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坏,舟不能通。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垒石建成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设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秦监御史禄凿渠时灵渠的工程设施,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经过李渤的改建,才有了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尽坏,渠道淤浅。鱼孟威刺史将沿河40里用石块砌堤岸,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陡门增至18重,方通巨舟。用工5。3万,用钱530余万缗。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庆历五年二月竣工,计用工1。085万,用钱7560余缗。所有工料全由兴安、临桂、灵川3县差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用民夫1400人,34天竣工,共用工4。76万个,此次维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计用工25万,用钱300万缗。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计用工14。8万,用钱5000缗,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动用民夫9110余人,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长126丈,阔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龙母祠前土堤151丈、阔5丈、高0。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处,砌灌田水涵24处,砌陡岸36处,共用石块石板2。8万块,桩木1。55万余根,石灰67。49万余斤。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明代另一次较重要的灵渠维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由于洪水泛滥,渠堤毁坏严重,由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用巨石以甃〈zhòu〉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5](孔镛《重修灵渠记》),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这是有关大、小天平坝上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最早记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平石诸险工倾决殆尽,陡门仅存14座,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陡门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凿去湘江及漓江险滩礁石19处。陡门过去皆用丛石砌筑,这次全用巨条石合缝浆砌,用银2。4万两有余。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计修堤和鱼鳞石102道,修坝1道,修陡门16座,并疏浚渠口积沙,天平坝基尽钉松桩,上面用青石密砌,两石相接处均以生铁锭钤锢,共用银4900余两。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计用工1。496万个,用石256丈,用灰1。2万余斤,用桩木560余根,杉木64根,用银1775两,主要维修陡门。至此保留陡门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因铧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逢处胶以灰泥,外复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银9400余两。又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动工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3处暗礁,用银800两,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民国21年(1932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07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