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风雨大宋百度百科 > 第72章 不务虚名(第1页)

第72章 不务虚名(第1页)

杜中宵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二十出头,一身半新不旧的青袍,不甚讲究。这个人是王安石,杜中宵前世对这个时代印象最深的人之一。

王益多是在地方为官,在京城的日子很少,跟京城的官员也并不熟识。王安石此次入京,只是礼貌性地拜访一下从前认识的旧人,打声招呼就要离开。同样是官宦之后,王安石比不了苏颂和韩绛兄弟,王益生前只是中级官员,而且已经病故,王安石现在要挑起家庭重担,专心准备省试。

双方寒暄毕,王安石拱手:“以前在下随父在京的日子,承蒙韩兄看顾,铭记在心。此次侥幸自江宁得解,入京赶考,特意来府上拜访。”

韩绛连道不敢,对王安石道:“我这里今日刚好有客,都是这一届的举子。介甫远来不易,不如留下小酌几杯,大家结识一番。”

王安石犹豫再三,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他初来京城,除了韩家,还有几家要去拜访,其实并不想在这里耽搁。不过见有数人在此,不好离去罢了。

见到王安石,知道他此次发解,杜中宵才知道他原来是这一届的进士。至于王安石落第,杜中宵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也要考进士,自然知道,对有些人来说中进士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看看将近中午,韩绛吩咐下人准备酒菜,就在自己小院摆下,招待几人。

闲来无事,韩绛和韩缜带着王安石在小院里转了转。

见到院子中的蒸汽机,王安石看着奇怪,问道:“这物事用来干什么?烧着柴火,又不似灶。”

韩绛道:“此物名为蒸汽机,是那边杜兄和苏兄制出来,我看着有些用处,一样制了一台。”

说完,拉着王安石向他介绍,这东西是什么构造,什么原理,用来干什么。

韩绛是对这东西真地感兴趣,碰到了人便就介绍一番。王安石跟他并不熟悉,被他拉着这样一通狂讲,有些摸不着头脑,只是礼貌似地问些问题。杜中宵在一边看见,叹了口气。看起来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容易交往的人,不知道韩绛为什么有些自来熟。

其实不能怪韩绛,两人以前性情相投,此次当成老友重逢。却不知两人相差十岁,数年之间,韩绛没有什么改变,王安石却改变很多。特别是父亲故去,王安石人变得沉稳,不似从前了。

这是读书人的毛病,哪怕只见过一两面,只要说得来,便就认为是知己,却不知并不是人人如此。

此时的王安石,经过了家庭变故,性情变得沉稳,学问大增,以稷、契自期,早不是上次来京的少年了。不过出于礼貌,王安石没有表现出冷淡。

杜中宵在一边看着,叹了口气。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原因多种多样,过于注重于财富分配和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力发展跟不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眼前的这个小机器,可以生产力进步的关键。可惜现在的王安石,并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做什么,也不会对这个小机器感兴趣。

备好酒席,韩绛请几人落座,道:“天气寒冷,现在京城中流行饮烈酒,能祛寒气。介甫远来,尝一尝味道如何?这酒有力气,小酌即可,不可剧饮。”

王安石拱手谢过,与众人饮了一杯。

杜中宵见王安石为人拘谨,话不多,不是个活泼性子。前世印象中的这个人,为人执拗,听不得别人意见,做事固执,当好接触。心中有了成见,对王安石有些疏远。

其实杜中宵误会王安石了,现在的王安石求学上进的青年人,思想都还没有定型,只是为人内向了些而已。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他的这一届同年非常有意思,基本没有卷入党争漩涡里。不管是同党,还是反对变法的,最终都全身而退,没有被党争牵连。不过杜中宵对这个年代的党争谈之色变,只要印象中与党争牵扯到一起的,不自觉地就疏远,对王安石也是一样。

如果有一天,杜中宵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一样也会变法。实际上变法是时代的要求,不变法在政治上就不会有大的作为,区别只是怎么变而已。但对于历史上党争的旗手,杜中宵本能地避开,免得被卷入不必要的政争中,徒劳耗费精力。

酒过三巡,众人谈起此次科举。

韩绛道:“国子监发解,庐州杨寘拔得头筹。其人少年成名,文采斐然,深得众望。京城人都言此榜其必魁天下,据传其人也视状元为囊中物。”

王安石神色淡然:“我在江宁,也听说此人名气,端的是写得好文章。”

韩绛笑道:“介甫一样少有文名,此次入京,就不想在科场与人一争短长?”

王安石摇了摇头:“书生以文章献君王,得一官半职,聊以养家,治国以报帝王与百姓而已。科第排名不过虚名,争之何益?”

众人听了一起笑,不得不佩服王安石的气度。此时的王安石已初露锋芒,虽然比不得杨寘等人天下闻名,在江南还是有些名气的。杨寘锋芒太露,其实韩绛这些人颇不服气,碰到一样学问好的,难免同仇敌忾说两句,憋着劲要把他的状元夺过来。却没想到王安石对此并不看重,心胸令人叹服。

杜中宵只是在进士边缘徘徊的人物,这样的话题插不上嘴,只能默默喝酒。在他的眼里,这些人中学问最好的是苏颂,不但是文章好,各种杂学无不精通。当然他也知道,别人是不这样看的。真正什么样的学问是这个公认的好,杜中宵依然把握不住,他与这个时代的思想总是有些差距在。

印象中的久别重逢并没有,王安石只是静静喝酒,偶尔说一说这些年的见闻,既不疏远,也不过分亲热,不卑不亢。父亲的去世,使王安石面临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也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韩绛有些感慨,印象中的王安石也有读书人一样的毛病,指点江山,恃才傲物。此次重逢,却不再见从前的影子,锋芒尽敛,稳重了许多。特别是言谈中偶尔说出一两句话来,颇有高屋建瓴之感。听说这几年王安石于诸子百家无书不读,学问一日千里,并不夸张。

杜中宵一直有些拘谨。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年最顶尖的人物,难免有些紧张。知识跨越千年,既有远见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无法抚平的隔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