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大平原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在大锅前焦急地等待着的爷爷,支棱起耳朵,细细地听了听乌鸦的叫声,突然说:“这舍饭是给谁预备的,那些过路客是谁?我现在是知道了,他们来自豫东一个叫花园口的地方,那地方去年五黄六月间,黄河决了堤!”

“何以见得呢?”隔壁那口大锅旁的男人问。

“你听听那乌鸦的叫声,那是河南的乌鸦,不是咱陕西的。陕西的乌鸦,叫起来像唱秦腔一样,直通通地,可着嗓子吼。河南的乌鸦,叫起来像豫剧的花腔,一声高来一声低,一声粗来一声细,一声长来一声短。”爷爷回答说。

爷爷又补充说:“看来这些乌鸦,是跟着逃荒的人,跨过黄河来的!”第七章大舍锅

第七章 大舍锅(1)

逃难的人在老崖上一露头,便看见了这白茫茫十里渭河滩,看见了那像一头巨蟒一样弯弯曲曲波光粼粼的渭河,看到了二道崖上那八口正在咕嘟咕嘟滚着的大铁锅。

“吃舍饭!”人群骚动起来。饥饿的人们喊着,连滚带爬,从老崖上冲下来,将这八口大锅围定。

那几个穿中山装的人,据说是国民党行政院的赈灾专员。只见他们用手挥一挥,用南方口音喊一喊,喝令人们排队。但是,人群像一群没王的蜂一样拥上来,哪听他们的。没奈何,专员指着旁边荷枪的士兵说:“你们倒清闲,站在一旁看笑话,你手里那东西是枪,还是烧火棍?”

士兵们得令,把枪举向天空,叫个“一二三,放”,于是,一排齐射。只见天空那黑压压的鸦群,有几只被射中了,掉下来,落进了河里,又迅速地被河水冲走了。

老百姓什么都不怕,就怕枪。一听枪声,所有的人都安定了下来,驯服了下来。人们现在开始排队,专员指挥着,让每个大铁锅跟前排一队人,一人只给舀一瓢玉米粥,吃完玉米粥,上船过河。

爷爷兴致很高。那天大约是他过继到高村以来,最开心的一天。人一开心,话也多起来。原来,他竟是一个乡村哲学家。

爷爷将一瓢金黄色的苞谷粥,高高扬起,金瀑布一般地泼下,盛满伸向他的每一个大碗。他说,这东西在我们这一处地面,叫苞谷,苞谷糁子熬成的粥叫苞谷粥。这苞谷是从西域来的,大宋年间西域回族人带过来的。它是咱老百姓的口粮,既高产又耐旱。大宋初年,中国的人口只有五千万,到了结束时,二三百年光景,人口已经一亿五千万了,啥原因,就是这苞谷粥养的呀!

说了上面这些古话,下来,爷爷动口问,问这一拨人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他说:“客官,过路客,行路人,乡党,你们这是从哪里来的呀?你们又到哪里去呀?高家渡这个荒凉偏僻的渡口,大约自有了码头以来,那渡过的人群加起来,也没有今天渡河的人多呀!”

爷爷又说:“莫不是蒋介石为阻挡小日本,派飞机朝花园口那地方扔了些大炸弹,炸开了河堤四十里,你们这是从那河堤下面,逃命出来的吧?”

逃荒的人群一哇声连连称“是”。他们说蒋介石这狗日的,啥法子不能想,想出个炸黄河河堤的瞎点子。日本鬼子没淹了,倒把豫东地面的成百万的老百姓给淹了。那一块大平原村子稠,人口多,惨哪!那地方的黄河,是悬在半空中的,比陆地要高出几丈,几十里宽的河堤口子一开,黄河水哗啦一声就泄下来了。那水头大啊,黑压压地就像许昌城的城墙一样高,齐刷刷推着往前走,见谁灭谁!平原上三停的人,有一停被这水淹死了,永生地做了淹死鬼了,有一停的人,死在疫病和逃难的路上了,剩下一停人,这不,正赶路着的。

爷爷问死了多少人。

人们七嘴八舌,说死人无数,但是到底死了多少,政府没有统计,咱们也不好推断,总该有几十万吧!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叫水端了,一个县一个县地叫水吞了,那豫东地面有好几十个县哩!

爷爷又问:“那你们要往什么地方赶呢,可怜的人!你们这样急匆匆地走着,阎王催命似的,好像前面真有一个什么好地方,在等着你们。”

人群七嘴八舌,回答说,确实有个天堂般美好的地方,在他们的前面等着,他们所以挣着命地往前走,就因为前面有那地方。那地方叫黄龙山。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大舍锅(2)

一提到“黄龙山”这三个字,这一群饥饿的人们,人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他们说,政府给那里设了个中央垦区,安置这些花园口难民。政府说,那是个天堂一样美丽的地方,有现成的房子,等着他们去住,有一囤子一囤子的粮食,等着他们去吃。耕牛预备下了,犁杖预备下了,那地是黑油油的,犁杖往地上一戳,五谷一撒,就是一料好庄稼。

“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好地方吗?”爷爷狐疑地说。问这话时,他的眼睛也闪出一丝火星。

“真的!真的!政府的赈灾大员都这么说。要不,我们也不会跨黄河,跨渭河,过函谷关,过风陵渡,过潼关,去往那里奔了!”人群肯定地说。

听到这话,爷爷长叹一声,直起腰来。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爷爷说,“说不定,我高发生下个狠心,也会跟着你们奔那个地方的!”

船一拨人一拨人地渡着,这八口大舍锅,一马勺一马勺地为大家盛粥。我们家这口锅前,奶奶烧火,爷爷掌大马瓢,高大一担一担地从渭河里担水,往这铁锅里续水,高二和高三,这两个半大小子也没闲着,他俩从家门口背来苞谷秆和麦秸草,充当柴火。桃儿刚会走路,于是像一只猫一样地蜷在高安氏的怀里,屁股蛋子坐在高安氏盘起的腿上。

我的苦命的母亲那一年六岁。她也在这一支从黄泛区来的庞大的逃难队伍中,来和我的父亲高二赴这千年之约。此刻她正在路上走着,她将在三天三夜之后,即这一支饥饿大军的行走接近尾声时到达。她姗姗来迟的原因是在逃难的路上,有一个姐姐卖给路经的一户人家了。这事耽搁了这户人家一点行路的时间。

渭河岸边高家渡这一场舍饭,发放了三天三夜。渭河的水担了多少担,无法去量,能够丈量的是我家门口顺墙而立的那一大簇苞谷秆,全都烧光了,一个麦秸垛,也烧光了。下锅用的那玉米子,是一条船上运来的。那时渭河上还可以行船。一条涂着红色和蓝色线条的船,在渭河这一段河岸来来回回地走着,不时地卸下粮口袋来。那船上,一个穿一身白西服的城里女人,甲板上放一个凳子,她坐着,抽着烟卷,面无表情地看着岸边。

高家渡的渡船,使的是篙。一根丈二杆上,前面是一个铁尖,后面是一个把手。船工以篙点地,叫一声“船开不等岸边人”,身子往起一跃,将篙的这头往怀里一压,篙身压住船身,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