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公子扶苏妻子 > 第二章 劝谏无改(第1页)

第二章 劝谏无改(第1页)

送走淳于越后,平复一下心情,扶苏呼来左右侍宦,准备车马,打算去觐见始皇帝。

临近咸阳宫,下车行走,才发现还是真的庞大,比后世保存完好的北京故宫大了足足四倍。跟在小宦身后,走在长长的甬道内,扶苏竟然感到有一丝丝的疲惫。

始皇帝所在的章台宫是位于渭水南畔的宫殿建筑群,也是整个咸阳宫最为庞大和肃穆的地方。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可以说这里就是秦帝国权力的最中心。

踏入偏殿,经过几个转折便来到了始皇帝所在的房间外。

“陛下正在里面批阅奏章,请公子稍等,容我进去禀报。”

“嗯,有劳了”扶苏习惯性的应答一句。

不久便得到了应答,随后快步走入,终于见到了正在审视案牍的始皇帝嬴政。

此时嬴政不过四十出头,正值壮年,一双眼睛格外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扶苏不敢多加观察,稍稍一瞟之后便低头望着脚尖,生怕被其发现异样。

始皇帝嘴角勾出耐人寻味的角度,先开口问道:“扶苏,所求何事?”

既然历史的轨迹躲不过,扶苏也不虚言,如实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原封不动,原文背诵,一字不差。

“如此看来,你是来为那群奸徒求情的。”

始皇帝逐渐变冷的声音令人心寒,接下来的话更是让扶苏大吃一惊。

“那群不过是着儒冠儒服的方术士罢了,算不得儒生!”

什么?淳于越误我!

紧急之间,扶苏猛然想起,儒学从战国时期发展至秦朝,不仅有了儒生之名,而且有了一定式样和规格、用以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服饰——儒冠和儒服。

此时作为民间的显学,儒生颇受百姓信任。不少方术士为了方便讨生通常会穿着儒服行走,一如后世算命的穿着一身道服招摇过市。

完了!悔不当初!扶苏只觉嘴中苦涩,仓促之间只好硬着头皮回道:

“陛下知其为方术士,可黔首只见其着儒冠儒服,皆以为儒生,不可不慎。”

万事开头难,一旦开口,扶苏便捋顺了思路,继续说道:

“卢生之徒皆因恐惧陛下处罚而肆意诽谤,所掩盖之事为欺君罔上。其所寻长生不老之药皆为虚妄,所求不过是千金之赏而已。如今千金已得,便想保全性命,意图搅乱舆论,从容脱身而已。

由此可见,陛下所蔽甚矣!

今陛下富有四海,秦地十倍于齐,城亦百倍于齐,私王者、畏王者、有求于王者亦千倍于齐威王,其蔽自不多说。子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矣。’请陛下自省之!

国语有云:‘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说完扶苏顿首俯地,等待着始皇帝的宣判。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仍不见始皇帝的动作,扶苏只觉屋内的空气更加凝实,如山岳一般压在自己的背上,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有赌的成分,其一便是作为皇帝最忌讳被他人猜测,或者说揣测正确其意图;其二便是始皇帝也是一位能够接纳劝谏的人,齐人茅焦便是前车之鉴,况且自己还是他的儿子。

“陛下,君不密则失臣,还请三思。”

扶苏不知哪来的勇气,硬着头皮磕磕绊绊地说出《易经》中的这段话,试着打破这个令人窒息的僵局。

“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