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未半,差点中道崩殂。
林雨森开始还兴致勃勃的,结果一点开软件就茫然了。
“……这都是啥?”
他不得不上网找了些教程,才回想起剪辑软件的很多设置和操作。
这也没办法,自从成立工作室以后,林雨森已经很久没有亲自做过剪辑了,一般只是在旁边给指导意见。
而且这么多年来,软件也在更新迭代,都要变成他不熟悉的样子了。
但剪辑的艺术……并不在于熟练。
只是熟练的操作的话,有无数的人能胜过林雨森,哪怕在招聘网上随便找个月薪4000的剪辑师他都比不上。
唯独在“灵感”的角逐上,他绝对不会认输。
林雨森回想着刚刚看到的内容,所有的细节片段在脑海中一点点流动,形成河流般的形状,每个水滴都格外清晰。
作为导演,他看作品的角度,和普通观众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如果在影片放映结束后,突然采访一个普通观众,问他故事中的某个重要情节,比如男主角对女主角告白时说了什么台词,一般都能回答得上来,毕竟才刚刚看过,记忆很清晰。
但如果问:告白的镜头是用什么角度拍摄的,怎么移镜,主角的演绎方式,打光的细节,构图的设置,音乐的风格,诸如此类的东西的话,那么,一般的观众可能就会一头雾水了,哪怕能记起些许,也会有错漏。
但林雨森可以做到,他无论是哪一个部分,都可以完美的描述出来。
他是货真价实的天才。
其他人每次看到这个特技,都会十分惊讶。
这并不是指谁高谁低,也不是在贬低观众,因为观众不需要懂得过程,他们记忆的是结果,是整体,是呈现的最终答卷。
但作为一个导演,林雨森要学习的,是“怎么给出这份答卷”,他对此做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现在要做的,就是修改《名监督的牺牲》这份卷子。
林雨森对比着“素材”文件夹里大量的原片,寻找着可以改进的方向。
好在,身体的原主是个狂热的家伙,他为此拍摄了21个版本,也就积攒了超大量的原片素材。
要做的,仅仅是不停的增加删除,更换顺序,添加剪辑和闪回,丰富叙事技巧。
如果确实缺少需要的镜头,林雨森就手持DV机现场录制,用这副身体重新演绎出来。
其实《名监督的牺牲》大量的镜头都能在室内完成,前半段主要是男主角刻苦的奋斗和痛苦的挣扎,一个人就能演出来。
他在漆黑的房间里对着镜头,修改台词,琢磨演技。
林雨森寻找着当初指导演员的感觉,用在自己身上,慢慢进入角色的状态。
他的台词,他的神态,各方面演技都要比身体原主优秀得多,但原主身上那股炽烈而扭曲的感情,却也是不可或缺的。
两者的感觉,被林雨森一点一点杂糅在了一起。
在他的重新剪辑下,男主角的形态出现了两种割裂化的表现,一时镇静理性,一时生硬木讷。
这本应该是穿帮,但这种人格分裂的前兆,却刚好符合了情节所需的精神状态,处在崩溃边缘挣扎的少年。
找准了这个基调后,林雨森不停修改着。
缝缝补补……缝缝补补……
重新构图,重新打光,很多器材都没有,林雨森就用房子的横梁和手电筒作为替代。
不知道去哪找免费的音乐,就自己哼着小调,把这种挥之不去的诡异风格嵌入故事主题。
在这狭窄昏暗的房间里,他没有了随时使唤的员工,也没有了高配置的生产力机器,林雨森听着电脑风扇发出不堪重负的躁动,如同鼓点,却找到了久违的热情,似乎回到了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工作室,自己一个人为了梦想奋斗的日子。
最后。
“完成了。”
——成片。ver22
林雨森看到最终改好的视频,瘫痪在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