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之外滩风云讲的什么 > 第63部分(第1页)

第63部分(第1页)

小女人的视线追逐着头压宽边帽的男子,翘起腿来,垫着手肘托腮傻笑。

爱情是一件奇妙的事。能让一个平凡的男人,在落魄时显得感性深沉;在得意时显得飞扬迷人,无关于英俊、无关于魁伟,黑金、白金,钻石、星辰,各有各的独到魅力。

时空的漩涡能带来新的起跑线,甚至于能带来一段缘分,但终究不能给予幸运的终点,人生的历程还需自己择善而行。

自从在圣玛丽教会医院偶遇季云卿之后。苏三便常常想起那张阴霾的脸庞,对那奇怪的第一印象。感到大惑不解。

在某一个白九棠摘帽的瞬间,她惊愕的发现,是自己混淆了“面善”和“面熟”的意义。白季二门的秘密,因那神似的脸庞,走向了明朗化。离揭开真相只有一步之遥。

“身世成谜”不再只是属于一个人的问题,乏力感如大雪封山,铺天盖地降临。能紧握在手的,只有那温热的掌心,看不真切的,是渺茫的未来。

想到揭开谜底对白九棠有利无弊,苏三选择了一种微妙的方式来进行试探。岂料季云卿和白九棠的反应都让人意外。前者囤积了太多情绪,来势湍急;后者带着抵触心理,视而不见的逃避。

这才惊觉事情不如想象那么简单,说不定白九棠心里有数,只是不愿意面对而已。这才打算就此放下,将行使权力归还给当事人自己。

这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回馈。正如白九棠从来没逼迫过她去面对黄门的泰斗一样。将心比心,沉默,也是一种成全。

******

淮海路是上海著名商业街,淮海中路东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法华路、宝昌路;至1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

西江路辟筑后,两侧逐渐兴建各式欧陆建筑,逐步取代零星散布的传统村落农舍。

1900年10月法租界董事会规定:嵩山路以西必须建造两层以上砖石结构的欧式楼房,营造前必须将图样上报公董局市政工程师批准。次年又规定在西江路与法华路两侧必须建造具有艺术性的建筑。

霞飞路西段,多为花园住宅,间有公寓大楼,呈现万国建筑博览风貌。法式、德式、英式、西班牙式、意大利式的洋楼,一栋紧挨着一栋。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乡村风格、现代风格,应有尽有。

白宅就在这其间的一栋洋楼中。

那是一栋纯英式乡村小楼,古堡似的黑砖,搁着花盆的铁艺窗栏,门前老树参天,墙上爬着半壁蔓藤。

石砌底部的花园栅栏,以弧形铁艺大门作为通行口。车道上铺满了黄叶,蜿蜒二十多米至宅邸前,向两旁分道。

庭院植被茂盛,车道外均是覆着草坪的软泥地。左边的停车位,砖砌开敞式,能容纳两辆车,顶棚上垂着四季常青的炮竹花。

洋楼小巧紧凑,呈倒“凸”字形面向街道。门廊是宽阔的正方形,亦是二楼的阳台底,由两根砖砌的方柱子支撑,直插上三楼的廊台尖顶。

在一大片奶油色洋房中,这样的格调,显得那么的古旧低沉,好像*光中的细雨,淋漓在浮躁的空气中。靡靡吟唱着百年老歌。

苏三用一栋房子,诠释了自己的性情。既要挤身在时尚的风情街,又要享受古典韵味带来的沉淀感。

五千个大洋可以买一栋绝好的法式洋房,她却看中这套尚住着一对英侨老夫妇的二手货,花了个七千个大洋,把它买了下来。

那对夫妇在上海住了二十年,几乎把这个城市当做了第二个家乡。在游说下欢天喜地的搬进了石库门,用有限的生命感受无限的异域文化去了。

英国人习惯每年维护、翻新房屋,就像中国人放鞭炮,辞旧迎新一样。房屋内部装潢非常完好,如同崭新的一般。

小有地位的白相人,多爱效仿名流大亨,要么钟情于新古典风格的豪宅,要么买一处地皮建一所纯中式宅邸,入住这样的英式二手别墅,至今还没人尝试过,白九棠成了第一人。

考虑到他的立场,苏三也并未全凭自己喜好。花了一大笔钱,把所有乡村风情的家私,换成了中上层阶级热衷的贵族式风格。

客厅的采光良好,宽敞周正。虽不能容纳百人聚会,但也足够办一场小型的家宴。

三张圆弧靠背的皮钉沙发,半围着低矮的长方形茶几。对面的壁炉上方原本挂了一个鹿头,如今换成了多幅单人相框。

旁边是开敞式原木酒架,瓶口朝外码放着一支支红酒,进门处摆了一个廊柜,柜子上立着一盏长明台灯。

粗枝大叶的盆栽、木纹毕现的老地板、素雅的壁纸、温黄的灯光,推开飘逸着纱帘的窗户,就能在黄昏的风中。嗅到属于旧上海特有的味道————万国之都的靡香。

偏厅作为茶室,进门处摆放两组带茶几的矮沙发,房中央是一张铺着桌布的圆桌,配了几把罩着同花色椅套的靠背椅,窗户旁有一张丝绒的躺椅,倚墙的整幅茶具柜,带着浓浓的乡郡风情,被例外保留了下来。

厨房和厕卫贴着复古方砖,色泽一深一浅,很有层次、很搭调。洁具式样太老,跟打劫了大英博物馆似的令人兴奋。饭厅紧挨着厨房,有八扇落地窗,双层窗帘与拼花地砖的色调一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