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国运线 > 第6部分(第2页)

第6部分(第2页)

东晋的统治时间实在太过短暂,以致人们经常将它遗忘;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山河破碎。

东晋太元六年,前秦灭掉了河西的前凉政权和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一心想要抢夺华夏正统,创下百世基业的氐族皇帝苻坚,并没有打算就此住手,他那深邃的眼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东晋朝廷。

苻坚一心想向当年灭掉吴国,统一天下的晋武帝学习,他拿出地图量了量前秦名下的土地,又扳起指头数了数自己的兵马,发觉和晋武帝相比,自己要强很多。从20年前登基以来,苻坚勤政为民,国家大治,史书上甚至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苻坚的武功更是西晋以来天下第一:太和五年(370)灭劲敌前燕,次年灭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氐族杨氏,宁康元年(373)取东晋梁益二州,太元元年(376)灭掉前凉和代。如今前秦帝国东西南北纵横千里,有氐、汉、匈奴、鲜卑、羯、羌等各族人口千万,精兵强将多得无法计算,再看看东晋那点微不足道的人马,苻坚在梦里都快笑出了声。

苻坚统一北方的这一年,正是公元376年,距离西晋灭亡整整六十年,距东晋开国整整58年。

自从公元316年,匈奴人攻破长安后,北方的领土在随后二百多年就没安静过。先后有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先后登上主宰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四代八帝。

东晋的统治时间实在太过短暂,以致人们经常将它遗忘,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南来士族祖逖曾率军北伐,一度收复黄河流域。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6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获胜。此后,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了东晋。

东晋王朝是中国经济格局产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东晋统治者不以恢复中原为意,一味贪图江南美景。后来的南宋王朝和东晋王朝几乎同出一辙。

北方来的门阀士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徒江南,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南方土著居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5

在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登基仪式上,发生了千百年来罕见的一幕……

东晋时代,经常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王马共天下”便是典型的一例。 。 想看书来

第二章:贵族时代(8)

公元318年3月,西晋皇帝被害的消息传到建康,西晋宗室,琅邪王司马睿为之服丧举哀。三天之后,司马睿继承晋统,即皇帝位,建立东晋。

就在司马睿的登基仪式上,发生了千百年来罕见的一幕。晋元帝司马睿整理好衣冠,在庄严的鼓角中登上大殿中的台阶,走向御座,他的文武百官神情肃穆,仰望着皇帝的背影,一切都中规中矩。突然,司马睿转过身来走下台阶,从底下的群臣中拉出一个人来,毕恭毕敬地说:“仲父,我一个人坐那个位子,心中忐忑,请你一块跟我坐上去好不好?”

此言一出,百官色变,互相看了看,被称为“仲父”的大臣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您是皇帝,好像太阳一样,假如太阳和万物同辉,臣子们又该瞻仰谁呢?”司马睿却不这样认为,坚持要拉“仲父”上座,好像要热心挽留客人,绝不放手,“仲父”则坚决推辞。双方拉拉扯扯三四个回合,司马睿看“客人”确实没有留下来跟自己做伴的意思,这才罢手,当起了孤家寡人的皇帝。

这一幕,估计在历史上可以被称为“空前绝后”。被皇帝拉扯的不是别人,乃是当时江南大族的代表人物王导。

东晋建立后,王导担任宰相,王敦则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军队,形同割据,弟兄两人出将入相一内一外帮助司马睿撑起了局面,王氏权势甚至盖过了司马氏,所以当时人们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而又符合实际的话:“王与马,共天下。”

实际上,东晋从建立那天起,其政权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之所以还能维持一百多年完全是因为几个世家大族势力均衡的结果。而东晋立国六十年前后所经历的内忧外患几乎把东晋王朝送上了灭亡之路。

东晋时期,皇帝无能,皇室衰微。因而跃跃欲试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但最终取代东晋的却是寒族出身的北府君将领刘裕。

公元371年,谢安被升任侍中,开始进入了中央政权。这一年对东晋朝廷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手握兵权的桓温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没想到被前燕名将慕容垂打得惨败。为了重立威名,桓温废帝又立帝。此时的谢安洞悉老上司桓温的野心,准备尽忠匡扶朝廷,竭力不让桓温篡权的图谋得逞。

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愤怒和恐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原来满心期望简文帝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他于宁康元年(373)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伺机篡政。当时桓温在新亭预先埋伏了甲兵,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建康城中人心惶惶,人们纷纷传说桓温要大开杀戒,王坦之非常害怕,找谢安商量应对的办法。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朝的存亡,就在我们这一行了。”然后,谢安就和王坦之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当时王坦之紧张得汗流浃背,汗水把衣衫都沾湿了,连朝见时用的手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入座,然后微笑着问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都把人马驻扎在边防来保卫国家,桓公你怎么却把我大晋的将士藏在墙后面呢?”桓温尴尬地回答说:“我的身份和地位在这里,不能不做点防备。”随后桓温命令预伏的士兵退下。当时王坦之以文采*和谢安并称于东晋,而这次之后,人们才知道谢安的镇定和才能远胜过王坦之。

第二章:贵族时代(9)

桓温在退兵回荆州的路上得了重病,可他并没有断绝篡位的野心,又上表要求朝廷赐予他九锡的礼遇。谢安知道不能和桓温硬顶,就反复拖延赐予九锡的文书,一直拖到桓温病死,加九锡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总揽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并没有趁桓温病死的机会对桓氏集团下手,他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桓冲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

桓冲也深明大义,心甘情愿地为朝廷镇守四方,将相的和睦稳定了东晋的政局,人们都把谢安比作安定东晋的王导,而谢安的文采*似乎更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