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国家动荡,生灵涂炭。凉州的一位武人挑起了重担。他组建了一支义军,号“武都义骑”,从此为国征战,保一方乡土。这位将军是武都郡武都人,姓墨,名繇,字子虞,他的父亲墨络是当地的乡绅,祖上行巫。自朝廷下令禁淫祀以来,就开始经商,平时在家时也行医。他家不是良家,不能在郡里举孝廉也不能举茂才,想要从军也是不收的。他家的子弟文武兼学,各自发展,却终究不能做官。
墨繇自幼习武,不喜读书,长到十三四岁竟一个字也不识。正巧赶上了乱世,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竟也不计较出身,也不在乎学识。只要他能抵御外敌,又不向朝廷索要人马粮草,便由他自称为将军,州府官员欺他不识礼法,也不甚礼遇。墨繇性子直,不在意什么礼法,平常往来随意一些他反倒自在。如今有了监军,墨繇有了约束,朝廷也能放心。
“敌人过来了,快去保护监军!”
“监军?监军不见了!”
“快去找啊!”
一支队伍离开了大部队,冲入敌军阵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战争很快就结束了,可是依然没有找到监军。墨繇在得胜之后又绕着战场转了好几圈,看那架势找不到到监军还不打算回去了。他的副将吕奚带着大队人马看看金乌西坠,自是惬意。等墨繇和他的那匹踏雪乌骓马跑累了之后,吕奚告诉他监军找到了,方才已经先回去了。墨繇这才带着得胜之师勒马回营。
这位将军长得很俊,打仗勇猛,谋略出众,就是记性不太好。就像现在,监军好好的在中军大帐中读读经圈圈书,将军打从一开始就没让他上战场。可是将军自己忘记了,就算提醒他也只当听不见,只能先顺着他说。
“伯重!”
听到了将军的呼唤,监军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经书,亲自倒了一碗酒递过去:“薄酒一杯,为子虞接风。”
多年以前,墨繇已是一位威名远扬的将领了。名声传到了朝廷,对于这支战斗力很强的编外军队,朝廷不打算自己出钱养,但又不想让它脱离管制。于是,派一位监军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派谁去呢?
据说凉州民风彪悍,这支军队的将领又是自幼就恶名在外的不良少年,现在是个不良将军。能作为监军被指派的文臣们,都是出身名门,读了一肚子经书的儒生,自然不想去招惹他,都推脱着不愿意去。无奈之下,朝廷从世家子中挑选了一位自愿前往的读书人,将他任命为官员,并且指派到了那墨繇的军队中当监军。
这位监军是河内河阳人,姓张,名玄,字伯重。他家祖上的一支旁系在光武帝那朝出过一位大儒,也叫张玄,字君夏。这位伯重和君夏出生的时辰相同,品性容貌也是相似,故而用了祖先的名字,也叫张玄。张玄出身名门又是嫡长,自幼嗜书如命,不喜人情往来,也不善经营。他是一位孝子,又饱读诗书,但由于不结交权贵,不通人情,在二十万人举一人的河内郡竟没有被举过孝廉,也没能被举茂才。自古求忠臣于孝子之家,此番朝廷求忠臣,诸生避之犹不及,自然就想起了这位忠孝两全的张伯重。他欣然受命,自愿应征,终于得到了一份差事。
墨繇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不会情愿被人管着。监军才到任,墨繇就喝得半醉试图去找茬吵一架。张玄毕竟是读书人,墨繇哪里能有些许胜算。伯重是一位进退有礼的儒生,他不和墨繇相骂,只是引经据典地和他讲道理。道理讲不通就换一种说法接着讲,怎么讲都是张玄有理。墨繇是个不识字的,听着伯重讲经就像小时候在自家捐赠的义塾里听先生讲课一样,简直比坐牢还难受。
平时这种时候,应该靠动手来解决问题。张玄衣冠楚楚,总是笑脸迎人,看着他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那细胳膊细腿的,碰一下都怕把他给捏碎了,墨繇哪里还敢动手。这动起手来,万一要有个好歹,毕竟是朝廷派来的人,不好交代啊。
墨繇虽是个粗人,他小姨从小就教她伸手不打笑脸人,他大姐也总跟他说就算你不识字也要敬重读书的先生。看着张玄这种读书人典范的样子,墨繇想起了他的一个兄弟,也是个喜欢读书的,只是没张玄读得好。仔细想想,就觉得张玄说的在理,看着久了,总觉得他俩长得也像,即使想要反驳话到嘴边了也说不出口。墨繇就这样退让了,这一退就成了习惯。
相熟以后,墨繇觉得他和张玄对脾气。墨繇的姓氏和张玄的名字,恰好都是近黑的色彩。二人的秉性也有几分相似,至少在喝酒是时候是一样的。之后的每一次意见相左都以墨繇退让收场。副将吕奚见终于来了个能制住将军的先生甚是欣慰。此次,墨繇军中养成了宠监军的传统,将军的话可以商量,监军的话必须服从。
张玄作为监军平日里百事不管,只管看他的子曰诗云和他藏的那几坛子成分不明的药酒。墨繇作为将军一边犯着傻,一边带着军队攻城略地。得胜归来之后,由墨繇口述,张玄代笔,将战争中个人的功绩呈报给朝廷。张玄听到了墨繇犯傻的部分就用春秋笔法将其隐去,听到了值得记载的部分便极尽溢美,不论真假一味袒护墨繇。墨繇的名声也渐渐变好了,伯重的才名也不再被掩盖。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风波不断却也波澜不惊。那一天,墨繇再次出阵,张玄在城中坐镇。墨繇一马当先一如既往,不曾想一时不慎中了埋伏。大部队没有跟上来。不知不觉中被敌人包围了,连后路也被切断了。只有一人一骑,真的能突围,那就是神话故事了。墨繇可不是神话故事中的那种看起来就不像人的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这是要死在这里了?才取了字,还没有使用几年,就要换成谥号了?话说,像这样不在朝廷任职的武人,会有谥号吗……没有读过书的墨繇不怎么明白谥号是什么,只是听张玄说过。在生死关头,这位将军似乎又犯起傻了,不过没关系,杀人的手并没有停下。目前为止,墨繇还没有受重伤,不过像这样消耗下去也只是时间问题。在这危急关头,有一支军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前来救援。是墨繇军的旗号,将旗好像没有见过。是谁?我军的哪一部分?等到队伍走近了,墨繇这才看清了领军将领的脸。
“伯重!怎么是你?”
张玄没有回答。手起剑落,一个敌人的脖子被刺穿了。张玄手法纯熟,并没有看上去那样文弱,也不像是擅长剑术,倒像是惯使暗器的。
张玄是一位世家子,他本不爱读书,对奇门遁甲之类倒是颇有心得。此等学问无论如何出众,都是不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身为世家子,以文见长,以孝扬名,才能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
张玄是个有抱负的人,他想为国效力,那么一心研究这些冷门的学问是不行的。家族中的长辈也有不少在朝为官的,看着这些长辈们的言行与沉浮,张玄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了读书习字以为才,清廉孝顺以为德,以文扬名。张伯重学得和与他同名的祖先张君夏一样,完完全全是一副儒生的典范。
然而,这样的世家子多得很。不是三公的直系后代,没有在名师门下读过经,不能举茂才。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姊妹,不能举孝廉。虽是当地名门望族的嫡长子,却不愿结交权贵用钱买官,不养士不纳妾,甚至已过而立之年还不愿意结一门好亲。张玄的品行不合世俗,想要脱颖而出,得到朝廷的任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连在光武帝时的君夏也难以立足,此时比不得光武帝朝,伯重也不似君夏那般随遇而安,自是万般艰难。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张玄终于等到了机会。在用人之际,他得到了朝廷的任命,虽然只是一个没人愿意接下的任务。由此,他结识了这位将军。
自打见到墨繇那时起,张玄就知道墨繇是他的同道中人。在得知墨繇祖上是巫祝以后,张玄没有像墨繇想的那样由此看不起他,看那样子倒像是有些羡慕。张玄是河内张氏的嗣子,有自己的家族作为后盾,即使仕途无望,照样可以在家读他的书,衣食用度自有他同族的兄弟子侄供养,不能兼济天下至少可以独善其身。墨繇出生在凉州武威这种汉胡混居的边陲之地,出身莫说世家就连良家也算不上。这样的人想要踏进朝廷的中心,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是,墨繇做到了。
从一个边地匹夫成为了被朝廷注意的将领,还得到了必须派监军监视的待遇,令人有些嫉妒呢。埋在张玄心中的一些东西突然被翻出了了。张玄本就尚武又在军队中任了职,怎么甘心只作监军呢。更何况,子虞正处于危难之间,作为友人,岂能袖手旁观?只是久不习武事,生疏了。
墨繇在张玄带来的援军的援助下,成功突围。此番战役又是大功一件,副将吕奚写了战报,上报朝廷此次战役的始末以及监军张玄阵亡一事。朝廷追赠张玄为光禄大夫,谥忠侯,允许墨繇军中的副将吕奚带一队人马出凉州境外将张玄送回河内交给他的亲属安葬。吕奚带领这支送葬的军队出了凉州,直奔塞外。
极东国的阡素王亲自带领一队人马私出国境,接下了张玄的棺椁。他取出张玄的尸身,将尸身上的衣冠配饰取下,给一具早已准备好的体型相似却辨不出容貌的尸体换上。吕奚带着原来的棺椁按原计划去河内,只是棺中的尸身已经换过了。张玄的从父主持了葬礼,为他聘了刘氏亡女合葬,并将自己的长孙过继给张玄,继承宗庙。
墨繇军中来了一位新监军,也是一位读书人。墨繇想起了张玄,对这位新监军另眼相看。可是,张玄是张玄,谁又能与伯重比?墨繇又犯起了傻。这位新监军到任已经有三天了。这三天他一直住在城里,有当地官员接待,墨繇也派了使者前去问候。
这位监军得知墨繇出身巫祝之家,心中已有几分看轻他。他见墨繇派来的使者礼仪言语甚是谦恭,自以为墨繇和那些官员们一样晓事,对这份差事充满了幻想。这是到任以来第一次去军中视察,当他踏进军营的那一刻,就被眼前这幅地狱一般的场景吓得立刻回去了。
就这样,朝廷每派一个监军过来,都会在三天内上报朝廷要“乞骸骨归故乡”。墨繇一再表示希望新监军能长久地留下来,监军们也坚持是自己身体不好不敢耽误国家大事。墨繇的武都义骑打仗用命,从前任监军张玄上报的事迹来看,连派遣监军的必要也没有。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人再提这事了。
在张玄死去几年后,朝廷为了拉拢墨繇,授予了他大将军的职位,并且要求墨繇必须在京中定居。墨繇辞去了大将军的职位,在王师征讨武都义骑的时候举起了反旗。他带着自己的军队占领了朝廷的城池,城中百姓依然和以前一样过活,并不在意城主是谁。那一年,他将一位白发赤眼的异族带回军中,作为墨繇军唯一的军师。他穿着白衣,藏着暗器,一路追随着墨繇,看着依然是一位儒生。墨繇叫他“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