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乱世芳华人物关系图 > 第83部分(第1页)

第83部分(第1页)

虽然觉得丢脸,但是在这个将股市大崩溃和经济大萧条分析得如此透彻的年轻人面前,他实在找不出有什么可以被掩饰的理由,她不是无知的少女,更不是个门外汉,她对局势的通透明白可能都胜过任何一个美国人。

“但我相信,黑暗的日子终究会过去的,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恐惧的,唯一值得害怕的事便是恐惧本身。”乔霏微笑道,“我们的祖国都会好起来的。”

“唯一值得害怕的事便是恐惧本身?”罗素咀嚼着这句话,“很有意思!”

“我也读过乔小姐的文章,分析得十分精辟,让我们很好奇,你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事实上它也都被一一印证了。”罗素夫人好奇地望着她,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有着看透世事的睿智和沧桑,真是太让人惊讶了。

“我认为世上所有事物的发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就像股市大崩溃和经济大萧条都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其实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各种各样的预兆,只是政府无视了这些问题,甚至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才让一切越变越坏。”乔霏突然自嘲地笑了笑,“不过我的这些观点并不为官方承认啊。”

此时的美国政府一味坚持自己所认为的策略,将乔霏的观点斥为无稽之谈,他们甚至从根本上否定存在经济大萧条,报纸上的主流评论都是一片繁荣,大唱赞歌,美国总统甚至在公开场合称“美国将很快根除贫困”,上流社会几乎是看不见中下层人民的痛苦的,面对有人饿死这样的消息,他们恐怕还会一脸困惑地反问“何不食肉糜?”。

乔霏的观点能被刊登出来还得拜言论自由的机制所赐,无论什么样稀奇古怪的言论都有报社愿意发表,乔霏的文章也很少会被刊登在主流媒体,因此社会影响力并不大,毕竟她只是一个学生,没有任何学术声望,没有人会太把她的话当一回事,对于罗素他们读过自己文章的事实,连乔霏自己都觉得惊讶。

第一百六十五章 问计

“无论再怎么否认,我们也无法否认我们亲眼所见的现实。”罗素苦笑,“据我手中拿到的数字,去年大概有两百万美国人到处流浪,这些漂泊无依的人中有的是诚实而正派的中年人,他们贫穷劳累,满脸皱纹;有的是青年男子,满头长发。这些人忍饥受饿,到处碰壁,他们找的是仅能糊口的面包,却怎么也找不到,这群流离失所的人现在来到纽约,在那里挤成一团,我曾经去看过他们,那种情景你无法想象是多么可怕,我只能说真的很让人难过。”

罗素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虽然和妻子都出身上流社会,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中下层民众距离遥远,但却一直十分关心底层民众的生活,并不是不谙人间疾苦的大老爷。

“可是最近报上却说总统要求国会搁置拨款十二万元救济饥民的议案,他认为摆脱经济萧条的唯一正当做法就是各人想各人的办法,不过他并不吝惜将钱送给那些大银行家大资本家们,帮助富人远离破产危险,却对穷人的痛苦坐视不理。”乔霏轻嘲道,一个政治家的高明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美国永远都是由这位总统执政,恐怕这个世界上很快就再也没有那个新兴的世界强国了。

罗素的脸上滑过无奈和难堪,他与总统分属两个不同的党派,他也从来不认同这位总统的执政理念,甚至认为正是他将美国推入泥淖之中,但是他们都是美国人,乔霏这样说的确让他觉得有些丢人。

“罗素先生第一个在纽约州创设了公共福利部,想必先前也是遭受了种种非议和阻力,您的勇气和魄力让我十分钦佩。”乔霏话锋一转,转而对罗素大加褒扬。

罗素并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有用,在这个年代中他的想法和乔霏一样都是荒唐可笑的,有识之士仍然把总统的理念奉为圣经,如果政府救济饥民,就会开一个危险的先例,让国家走上下坡路,他所采取的种种措施虽然让纽约州的人民满意,但在整个国家中并未得到认同。

毕竟有英国的先例,那些挤满英国小酒店的醉汉,都是靠失业救济金过活的,他们让整个国家变得萎靡不振。

所以大部分政经要人认为,如果让非经济性因素侵入自由市场,自由市场的良好作用就会被破坏,救济穷人必须依靠私人捐款和地方政府自己筹款,不可能靠乱花钱得到繁荣,国会通过的一项二十亿元的救济法案,刚刚被这位总统以异常严厉的措辞否决了,如今又要求搁置国会提出的救济议案,这些在罗素和乔霏眼中不得人心的举措,却受到舆论界的一致推崇。

反倒是乔霏的文章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危言耸听,常常受到报纸的责备和评论家的蔑视,被斥为“少数大言不惭的人,自命不凡,乱七八糟,离经叛道……”

主流报纸上的头版标题永远都是《繁荣指日可待》、《各州商业复苏》、《实业界脉搏加快》、《经济回升已无障碍》……

这些报纸偏偏都只字不提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那就是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有一两千万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可做。

罗素虽然瘫痪在轮椅上,心底却和明镜似的,“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会变成这样,真正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少数头脑保持清醒的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罗素,他们有种种想法和论点,但是他并未找出一个他完全认同的全面观点。

“我认为前几年的所谓繁荣并没有确实的基础。大战之后,由于有了各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以上,既然有了这样大量的商品生产,消费者的购买力显然也需要相应提高,这就是说,要增加工资,但是这些年来,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增加,也就是说购买力跟不上商品总量。我们现在常说‘只要有个好推销员,什么都能卖得出去’,实际上他们只是怂恿那些手头并不宽裕的顾客乱买东西,靠延期过长的赊账的办法来做买卖。”乔霏思忖片刻,慢条斯理地从大战之后开始讲起。

“我初到美国时,就发觉这股繁荣太虚无缥缈了,用我们华夏的话来说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我和我的一个华尔街朋友打赌,股市的假繁荣撑不过三年,当时自然没有人相信……”乔霏笑了笑,罗素夫妇倒抽一口凉气,初来美国时就有这样犀利的目光预见到三年前谁也想不到的事,这该是多么敏锐的洞察力。

“乔小姐原来是学经济学的么?”罗素虽然知道她就读于哈佛法学院,但她的经济学底子着实太扎实了,不亚于那些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是的,”乔霏点点头笑道,“我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是学经济的,从事的也都是这一行的职业。”

“难怪了,原来是家学渊源。”罗素了然地点点头,心里略微平衡了一点,家族对一个人的职业影响很大,像他的家族也是因为曾经出了一位总统、两位议长,还有若干位州长和国会议员,他当年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政治学和后来的法学,走上从政之路,乔霏出自财阀之家,从小对经济形势敏感,这也是十分正常的。

乔霏笑了笑,继续方才的问题说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