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冻在冰川里的浮游生物?”对于雷切尔的解释,科基·马林森似乎全然不能接受,“并不是要扫你的兴,不过通常情况下生物一冻就会死掉。这些小家伙刚才都还在对我们闪光,你忘了?”
“说实在的,”托兰说着,尤为钦佩地看了雷切尔一眼,“她说得有点道理。受生态环境所迫,许多物种都会进入假死状态。我曾经播放过一期有关这种独特现象的节目。”
雷切尔点点头,说道:“你播放过白斑狗鱼被冻在湖里,只好等到湖水解冻后再游走的节目。你还说过叫‘缓步纲动物’的微生物在沙漠里变得完全干枯,几十年都保持这种状态,等到雨季再来时就会膨胀起来。”
托兰被逗乐了:“这么说来,你真的看我主持的节目?”
雷切尔有点难为情地耸了耸肩。
“你要说什么,塞克斯顿女士?”诺拉追问道。
“她要说的就是,”托兰说道,“原本该是我先想到的,我在那期节目中提到过一个属于浮游生物的物种,那种浮游生物每年冬天都会被冻在极地冰盖下,躲在冰里冬眠,等到夏天冰盖变薄的时候再游走。”托兰停顿了一下,“就算我在节目中播放的生物不是我们这里看到的自行发光的物种,不过同样的现象有可能会出现。”
“被冻住的浮游生物,”雷切尔继续说道,她为迈克尔·托兰对自己的想法如此感兴趣而兴奋不已,“这就可以解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了。在过去某个时刻,这块冰川可能原本就裂了个缝隙,里面充满了富含浮游生物的海水,然后又被冻住了。如果这块冰川里出现了许多小块海冰会怎样呢?要是海冰里面有被冻住的浮游生物呢?想象一下,会不会是你们在将那块加热过的陨石从冰体里提上来时,陨石穿过了一小块海冰。海冰原本就已融化,使浮游生物从冬眠中醒过来,并且使这里的淡水混含一小部分盐分。”
“噢,看在上帝的面上!”诺拉充满敌意和痛苦地惊叫道,“突然间谁都成了冰川学家!”
科基看起来同样表示怀疑。“难道极轨道密度扫描卫星在进行密度扫描时就没发现任何海冰吗?毕竟,海冰的密度与淡水冰的不一样。”
“几乎没什么差别。”雷切尔说道。
“百分之四可是很大的差别。”诺拉反驳道。
“对,那是在实验室里,”雷切尔回答,“但是极轨道密度扫描卫星是从一百二十英里的高空中进行扫描的。它的计算机是用来区分冰与砂浆,花岗岩与石灰岩这些明显不同的事物的。”她转身面对埃克斯特龙局长,问道,“极轨道密度扫描卫星从空中测量密度时,很可能不具有区分海冰和淡水冰所需要的分辨率,我这样假设对吗?”
埃克斯特龙局长点了点头:“对。百分之四的差别在极轨道密度扫描卫星的容限范围之内。这颗卫星会把海冰与淡水冰当做同一种东西。”
托兰这会儿看起来很有兴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冰窟里的水位没变。”他看了看诺拉说,“你刚才说你看到的冰窟里的浮游生物叫——”
“G-多面胞,”诺拉断然地说,“你这会儿是不是在想G-多面胞可不可以在冰层里冬眠?你会很高兴地得知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以。人们在冰架周围发现了成群的G-多面胞,它们可以自行发光,又能够在冰层里冬眠。还有别的问题吗?”
大家面面相觑。诺拉的语气中明显有些“但是”的意味——不过她刚才似乎已经证实了雷切尔的推测。
“如此看来,”托兰斗胆问道,“你是说有可能,对吗?这样推测行得通?”
“当然,”诺拉说道,“要是你弱智到了极点的话,当然行得通。”
雷切尔对她怒目而视:“对不起,你说什么?”
诺拉·曼格目不转睛地瞪着雷切尔。“我想在你们行业,一知半解很危险吧?那么,说真格的,我要对你说的就是,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冰川学。”诺拉这会儿将视线移开,逐个看了看身边的四个人,“我来为大家彻底讲清楚。塞克斯顿女士提出的被冻住的小块海冰这种情况的确存在。那就是冰川学家们所说的裂隙。不过这些裂隙并不以小片海水的形式存在,而是分岔过多、纵横交错的盐水冰,那些冰的卷须如人的头发丝一般细。如果这样,那块陨石就得穿过许多非常密集的裂隙才能释放出足够的海水,从而使一个那么深的冰窟里混有百分之三的盐分。”
埃克斯特龙一脸愠色,问道:“这么说来,有没有可能?”
“决不可能,”诺拉断然说道,“完全不可能。真要有海冰,我早就在冰体心样品中发现了。”
“冰体心样品基本上是在随意选择的地点钻取的,对吧?”雷切尔问道,“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运气不佳,钻取冰体心的地方也许连一小片海冰都没能碰到呢?”
“我是直接向下钻到陨石上方的,随后我又在陨石四侧几码之外的地方钻取了多个冰体心。那是近到不能再近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