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浦东有什么老街古镇 > 第51部分(第1页)

第51部分(第1页)

名义上关押杜家老爷是配合查案候审,实际上是县衙巧立名目,用这种方法钓杜家的银子。

本来,杜家认为此事也就是流年不利,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旦杜家老爷能够平安放回,也算是破财免灾。后来发现整个事态的情节过于复杂,而露头的仍然仅仅是冰山一角。

据朱管家说,由于他的成功掩护还有主要的一大笔偷漏税款没被查获。但是,县衙又传信来,过两天还要前来复查,恐怕会形成更大麻烦。建议之一是,杜家全体干脆投亲靠友外出躲躲,这里的事让他独自抵挡一下。

反正,他也不是主人,例如并不是现今公司的法人代表,只是打工的职业经理,法规未必能够找上他个人什么麻烦。

当然,话也要说回来,就是他朱某人遇上再大麻烦,想这些年杜家对自己不薄,无以为报,此次是为主人效忠千载难逢之良机。

这就把杜家上下感动的,认为自家确实没有看走眼,朱管家就是赤胆忠心一个好样的。

在杜家全体选择夜半时分狼狈出逃时,杜老爷还拉住朱管家的手说,缘分啊,缘分。过去一度,特别是杜姑娘不幸病故以后对朱管家有点误解。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我们杜家的错,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这个难关能顺利过去,杜、朱俩家一切话都好说。

后来发现,杜家不断犯错而且越来越大。

整个事情更接近朱管家自始至终精心设计的局。当然,这事朱管家及其后代始终不认可。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就在杜家远走浙东后,朱管家中那位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养女,以亲生女儿的名义嫁与当地知县为妾。

婚姻一旦被赋予政治意义,就会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以后朱家的所向披靡和杜家的背运没落也就有了微观基础。

不久,县衙来到老街公开宣布,由于杜家负罪潜逃去向不明,当地盐业仍然需要发展,朱管家又是一名称职的职业经理人才,县衙以官方的判令,这杜家留下的一摊子盐业家当归朱姓,此判决还是不得上诉的终审判决。

是不是属于老式的诗经中所谓“维雀有巢,维鸠居上”的新式翻版不得而知。据说当朝乾隆跟前的大学士纪晓岚不知从哪里得知此事,曾经发出过类似,“吾出钱购宅,汝何得鸠占鹊巢”式的疑问。

疑问归疑问,既成事实纠错也并非易事。

事情的再度转折大约是道光年间。杜家又从浙江岱山整体迁返老街。不仅返乡,还随身携带了一套“板晒”制盐的新方法。此法制盐,质量好、产量高,成本还低。而且,杜家公开技术且分文不取。

一时制盐新法风靡乡里。甚至连朱家也不得不改弦更张,尾随其后。

技术优势傍落的损失,既全面又深刻。以至于朱阿毛那太爷眼看着家道中落,无力收拾,疾病缠身,卧床不起。

临终,将朱阿毛爷爷及弟兄好几个召唤至床前,自责之余,再三嘱咐要振兴朱氏家业。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朱家夙愿未了。其实也并非只是朱家一家的衰落,就是杜家本事再大,也无力挽回这自然客观的规律,随着海水东渐,依靠煮盐振兴家业的想法,就像今日之海水,距离人们实际的视线益发遥不可及。

或者由于朱、杜两家历史上的那些情仇恩怨,两家表面上不说,例如杜家主要占据靠咸塘黄家木桥一带的物业,而朱家始终坚持在八灶港一带发展。但世世代代私底下的较劲的那根弦始终没能松懈。

不过,朱杜两家暗地里的竞争格局,还是给人殊途同归的感觉。

例如杜家在国内局势动荡的情况下,坚持将杜成章送去西南联大就读,后来还远赴美国,进入著名的麻省攻读博士学位。

盐业繁荣不再,朱家同样坚持书本翻身的期待。以朱阿毛小小年纪就化大本钱,送去市区教会学校,从小就接受西学教育为例。

假如不是后来太多的变故,可能那书中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典故完全可以演变成不争事实。

无论是朱家还是杜家,虽然努力了,仍然没能形成如意算盘。

首先,眼看就要功成名就的杜成章杜先生,被孤独寂寞的母亲一纸电报从美利坚合众国召回,百般无奈之中与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大娘子结婚成家。以后经过相当的努力,才弄了个老街居委会第一小组组长的人生最高行政职务。至于利用组长职务便利发展被褥租赁业务,也是唯一的商业成功之道。假如就此一直下去,杜成章肯定有点无颜见列祖列宗的惭愧感觉。

朱家也未见好去哪儿。这朱阿毛算是朱氏家族近年来最为出色的人物,但是,正如人们所见,1958年后,一直在老街俱乐部对面的空地上靠变戏法之类的雕虫小技推销不知产自何处,老鼠吃了影踪头全无号称朱氏品牌的老鼠药。。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九章 捐弃前嫌携手合作(28)

当年杜成章杜先生亲自来到朱家诚意请朱阿毛出山,承担英语教授和部分夜校的校务工作,一时,确实大有拯救朱阿毛于水火之中之意。

那是朱阿毛的人生低谷,用每况愈下比喻他老鼠药生意,甚至还留出了不少的余地。

随着旧居的大规模动迁,老街上买老鼠药的客户愈益稀少了。偶尔附近农村会有一两个老顾主,也不是专程,只是有事来老街,顺便到朱阿毛的摊点买一两包老鼠药,还完全只是凭借那张老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