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道:“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然而此时的她已经成为清王朝缓和汉民族矛盾的一件工具,不光出家不成,顺治皇帝还下达了出嫁的命令——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世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田地。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感慨万千。这位前朝的宠儿为自己坎坷的命运悲伤不已,婚后仅仅几个月,十八岁的长平公主便撒手人寰,被赐葬在广宁门外。
历史就是这样,年轻美丽的公主并没有成为《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父九难,也没有成为《江湖三女侠》里吕四娘的师傅独臂神尼,作为明帝国的殉葬品,她的悲哀也从她成为公主那一刻起一直延续到香消玉殒。
如果说,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和满人入关是人民和历史对崇祯皇帝朱由检和他腐朽帝国的惩罚,那么长平公主的悲哀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控诉。这两种大小分明的悲哀,在历史的结点上因为同一个人而变得永恒,那么我们得说:这个人是不幸的!
但这一句不幸又能解释多少呢……
在清人张廷玉修撰《明史》时,曾有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这虽然只是修史者的一家之言,但也从一定的角度对崇祯的帝王生涯做了一个概括。在中国历代王朝的亡国之君中,崇祯总是能激起人们无限的怜悯,以至于不断有史家为他粉饰、装点,但不管当年朱由检接过了一个如何混乱的帝国,又如何从心里希望国家富强,他毕竟没有完成大明朝的重新振兴,毕竟没有抓住历史给予他的机会。
。§虹§桥书§吧§
第3节:奈何江山唱晚(3)
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个元首,朱由检当了十七年皇帝,其间像多动症一般不停地折腾帝国的官僚系统,以至于被一些史家定义为“猜忌、嫉妒、刻薄”。与这种评价不同的是,也有一些人力图给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一些悲晴色彩,说一些好话。凭据也很简单,一是据说朱由检执政期间不好女色,甚至连陈圆圆也不当回事,而且对政事事必躬亲,特别的勤快。当然,这仅从他十七年就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把一百四十五个高官锁进大牢也能看得出来。二是因为他在上吊之前发了一通牢骚,先是说自己之所以亡国全是奸臣所致,后来又“命令”占领军不准伤害自己的百姓。很多人认为这直接说明了朱由检其实还是很爱百姓的。但可笑的是,灭亡大明江山的正是他口口声声热爱的百姓——揭竿而起的农民军……
这样的结局极具讽刺性。
除了这些,很多人对朱由检持同情态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接掌帝国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干净利落地干掉了著名大太监魏忠贤。这是一些人纪念他功德的一个重要原因,认为他铲除阉党实在是功于天下。但事实上,假如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干掉魏忠贤实在算不上难度太大的斗争。第一,明朝政坛最著名的现象就是朋党政治,而朋党政治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集团首脑要么一手遮天,要么墙倒众人推。这就给在高处观战的皇帝很多可乘之机,同时也是大明朝朋党集团强时气焰遮天、弱时惨绝人寰的重要原因。更何况作为流氓痞子出身的魏忠贤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心机深沉的巨奸枭雄,也未必就真的打算篡权夺位,就算他真有这个想法,也很难说他有当皇帝的智商。在他和朱由检撕破脸皮之前并非没有取而代之的机会,但是这个只有小机灵没有大智慧的阴阳人不到三个月就彻底败下阵来。
战胜这样的对手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而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朱由检干掉魏忠贤的动机,也未必是因为阉党惑乱人间,想来多半还是觉得自己大权旁落,滋味难受。如果真是讨厌太监干政的话,那为什么后来还有曹化淳的坐大?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这个人把李自成从彰义门放了进来。从这点来看,朱由检对太监还是蛮信任的啊,关键是看这太监是谁的太监。所以,我们与其说干掉魏忠贤是清除阉党,还不如说是清除了听着就让人不爽的“九千岁”!而如果朱由检不是出自对大臣结党的厌恶才决定干掉魏忠贤的话,那么另一伙忠心为国的“东林党”为什么在崇祯年间也屡遭打击呢?如果不是害怕大臣结党,为什么将机锋刺骨的温体仁一口气用了整整八年,究其原因不就是因为他觉得温体仁是个“孤臣”嘛。
那么从1627年接过帝国接力棒到1644年把棒儿丢到景山的槐树下,崇祯皇帝又到底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按照他自己的种种说法来看,他是爱护百姓的。十七年里,朱由检时不时就发个《罪己诏》,面对天下百姓做出一副时时自省的样子,特别是天灾人祸的时候。崇祯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想来想去,他又发出了一道《罪己诏》,其中痛心疾首地说了一番地方官员贪赃枉法的烂事,又表示是自己工作不力。然而可笑的是,当李自成攻下北京时却发现,皇宫里的银子加珠宝差不多几千万两!可就是这种情况下,帝国的军费连年不足,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靠活不下去的灾民、流民就组织起了数十万大军,如摧枯拉朽般推翻了大明朝!
朱由检当元首当了十七年,前后一共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直接处死了袁崇焕等十一位督师或总督(相当于前线总指挥)、十二位巡抚(相当于省长),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多达数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的1641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高级官员多达一百四十五人。
这所谓的勤勤恳恳难道就是不遗余力、像多动症一般折腾大明朝这台本来就不太好用的政治破车吗?难道被搞掉的这些人就都是他上吊前所说的奸臣吗?最起码袁崇焕还有点功劳苦劳吧,最起码钱龙锡没什么大毛病吧……这“最起码”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朱由检如此疯狂地喜好整理内阁,但却有两个人分别当了很久的内阁首辅,一个是温体仁,一个是周延儒。温体仁是袁公一案的操持者,周延儒则谎报军情、骗取封赏。
。§虹§桥书§吧§
第4节:奈何江山唱晚(4)
历史就是这样,昏庸与明圣仅仅一墙之隔,没什么可以解释的。斗争也就是斗争,用不着戴多高的帽子。朱由检确实很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但是腐朽的帝国,和他内心深处的缺憾最终把他埋葬在历史之中,而这一切说起来是公平的。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浏览明朝走向灭亡的近二十年,那么多的忠臣良将一一凋零,除了惋惜,除了哀叹,还应该有更多的沉思。
当朱由检接过江山社稷时,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作为继承者的不幸。但他毕竟还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实现国家的中兴,这是作为元首的幸运,因为他有机会力挽狂澜、成为皇帝们的楷模。而就是在这幸运与不幸之间,朱由检和他的大明帝国一步一步滑向深渊。他的内心希望帝国江山永久,他的口中始终仁义道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多事情他都做得太差了。他高高在上的十七年,外有女真民族虎视边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夕阳纷乱间,汉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流光幻灭,竟然是那么不堪一击。
作为皇帝的朱由检下场如此,实在是悲哀。在他的性格之中,多变、多疑、刻薄、残酷和表里不一让他失去了作为元首的政治品格,而这些并不是勤勉可以弥补的,这些也不是克己克俭所能抵消的。
而大明帝国,这个汉民族最后的封建王朝,在它最后的十七年里,风雨飘摇,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单从这一点来说,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征,一民不杀”、“霸占土地,查还小民”等口号的李自成,可以称为英雄。也就是在朱由检带领大明帝国走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