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谁家氏族没有几个需要受家族福荫的子弟?
&esp;&esp;一个科举考试,便把这条路子给堵死了。
&esp;&esp;一时之间王家便成了世家大族的眼中钉、肉中刺。
&esp;&esp;王家并不是没有想到上了这个折子的后果。
&esp;&esp;这个谏言明景帝是一定会采纳的,也会把这事儿交给王家负责。
&esp;&esp;采纳之后,就得王家来收拾烂摊子。
&esp;&esp;王家已经预料到成为世家大族眼中钉的局面,但是,这年头,只要皇帝一意孤行,即使是世家也不可能阻止。
&esp;&esp;就像是商鞅变法,秦孝公在位时不顾艰难险阻坚持变法,尽管那些氏族恨不得把商鞅给千刀万剐,五马分尸,但那也是在秦孝公死后,新君继位的时候,干的事了。
&esp;&esp;明景帝看着也不过三四十岁,自然有这个时间等科举制改革尘埃落定,作为改革的领头羊,王家自然也就安全了。
&esp;&esp;还是那句话,作为清流,他们看中的是名声。
&esp;&esp;一旦科举制是王家提出的这一消息传出去之后,天下读书人莫不感谢王家给他们这条出路,到时候,等朝堂上新鲜血液一换,恐怕大小官员都得卖王家一个面子。
&esp;&esp;这一来二去,王家只要挺过这段时间,便是一飞冲天的时候了。
&esp;&esp;到时候别说什么苏家了,便是记入史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esp;&esp;如今当官的,谁不求个名垂青史呢?
&esp;&esp;王家看中的是这无形的利益。
&esp;&esp;刚开始李承泽要苏家把科举制透露给王家,让王家出面去上达天听的时候,苏家是百分百不愿意的。
&esp;&esp;甚至苏老爷子,直接拍拍胸脯,说是,在科举制没有成效之前,一切攻讦苏家都可以撑下去。
&esp;&esp;由此可见,科举制对清流文人的诱惑力是有多大。
&esp;&esp;然而,李承泽仅用一句话便说服了苏老爷子,让老爷子成功地改了口。
&esp;&esp;那日,等李承泽和苏老爷子先后出了书房,已是黄昏,宫门已经快落匙了,太阳的微光撒在他俩身上,像两只老谋深算的狐狸。
&esp;&esp;自古以来前朝与后宫都是连在一起的,随着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后宫自然不可能风平浪静。
&esp;&esp;自从宁婉仪诞下死胎之后,明景帝直觉是后宫阴私,并且当即怒摔茶杯,说是要追查到底。
&esp;&esp;然而,明景帝这次严肃的追查态度并没有什么用。
&esp;&esp;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世家大族连在一起的影响力。
&esp;&esp;令他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esp;&esp;第一次觉得,自己自以为坐得很稳的龙椅,其实并没有那么稳固。
&esp;&esp;若是有心,便可以一举地把他推入悬崖,万劫不复。
&esp;&esp;明景帝的后宫大多都是世家女子选秀入宫,三年一选,就为了充持后宫,绵延子嗣。
&esp;&esp;而后宫女子大多也知道,睡在枕边的男人是靠不住的,能作为后盾的也只有自己的娘家。
&esp;&esp;只有自己的娘家好了,她们在后宫才有说话的余地。
&esp;&esp;皇后和宁婉仪斗法,其实就是变相的和太后斗法,这些手段,其实有些脑子的后宫妃嫔都看得清清楚楚。
&esp;&esp;能在后宫混的女人自然都不是什么真正的蠢货,所以,之前的这些算计,没有把火烧到她们身上,她们就只当没看见。
&esp;&esp;然而,现在却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