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之大总统传奇txt > 第51部分(第2页)

第51部分(第2页)

段祺瑞说:“不多了。好像端王、恭亲王等人,都已经往西安方向逃了。”

宋骁飞、王士珍安排进京的六万陆军控制了各个城门,封锁了东交民巷使馆,和使馆区内的一万名左右的七国联军对峙,北京城的枪炮声暂时停息了。

李鸿章电报各国公使,在天津谈判。宋骁飞便命令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留守北京城,他和阮忠枢带着一百亲兵回到天津迎接李鸿章。

那天,在天津港码头,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快入冬了,冷风钻到宽松的官袖里,宋骁飞感觉有点冷,席慕青举着一把油布伞,走过来踢他挡风,道:“大人要不去马车里歇着吧,免得着凉了!”

宋骁飞赶紧接过席慕青。给她撑伞,道:“我不是让你在马车上等侯吗?冻坏了我可担当不起。”

席慕青道:“你还真把我当娇小姐呢,不理你了。”

宋骁飞说:“哪里,只是关心你而已。”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轮船汽笛声。一艘白色的豪华客轮缓缓靠岸,一脸严肃的李鸿章走了下来。身后跟着一大帮洋顾问。刘铭传竟然也跟着他回天津了。

宋骁飞上前跟打招呼,行礼,李鸿章开口就问:“有太后和皇上的消息了吗?”

宋骁飞示意身边的侍卫都离开,只有刘铭传、李鸿章和他三人在交谈,然后道:“太后已死,皇上不知所踪。”

李鸿章大吃一惊。问:“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消息可靠吗?”

宋骁飞道:“太后他们在去往西安的途中遇到夷兵,被杀了。现场起了一场大火,估计尸体都烧焦了。”

李鸿章问:“以何确定死者太后身份?”

宋骁飞拿出一枚鹅蛋蓝宝石戒指,问李鸿章:“这个可是太后之物?”

李鸿章一看,这是当年慈禧太后五十岁生日,英国女王托驻英国公使郭嵩焘送的礼物,睹物思人,李鸿章毕竟在慈禧太后手下当权二三十年,不免伤感,眼角竟然留下泪来,不过很快被他用衣袖擦拭干净。

宋骁飞道:“当务之急,是我们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中国局势。洋人那边,有一万多军队驻扎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附近,日久必定生变。这次大使馆被拳民烧毁,清兵还杀死了不少使馆人员,他们必定不肯轻易撤兵! ;”

李鸿章道:“攘夷得先安内。不过好在你已经控制了直隶、山东,还有京城,盛宣怀控制了上海,刘铭传控制了台湾,老夫在广东剿匪,杀了将近万人,才安定了两广,刘树棠控制了浙江。这是我们淮军能掌控的地方。”

宋骁飞道:“恩师还忘了几个地方,朝鲜、越南、还有归属台湾的琉球,都是我们淮军的地盘,当时我们迁了二百万灾民入朝鲜,二百万灾民到越南,五十万灾民到琉球等地拓荒,现在他们多数人已经在当地扎根,对我们感恩戴德。听说越南和琉球等地的民众现在都对恩师烧香膜拜。”

李鸿章问:“还有这等事?”

宋骁飞道:“千真万确!我和当地驻扎的淮军将领有书信来往。另外,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安徽巡抚王之春也和学生电报联系,表示支持恩师。张之洞甚至建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如若遭遇不测,中国应该向美利坚合纵国学习,采取联邦制,由恩师出任首任大总统。”

李鸿章听了摆摆手,道:“当务之急,去摆平京城里的洋人,希望他们尽快退兵,国家往何处去,采用何种政体,这个是下一步考虑得多事情。在江南大营还有旗兵六万,我们不能过于着急。 ;”

宋骁飞道:“恩师说得有理。不过学生建议恩师认真考虑张南皮的建议。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大清国统治中国二百余年,本来气数早尽,因恩师的缘故,又让慈禧太后多染指三十年,天下汉人,苦满清鞑虏久已,恩师这次在粤,剿杀的万名匪徒中,恐怕有一半是反清复明的汉人吧。剩下的旗军,就交给学生好了,只要六千新军,半个月内,学生必破江南大营的六万旗兵。”

刘铭传听了宋骁飞的话,道:“老弟,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现在慈禧太后已死,中国是该改朝换代了!要是打旗兵,也算我刘六麻子一个!”

宋骁飞道:“两江总督刘坤一大人也觉得,就算慈禧太后不死,她给国家带来如此大的巨祸,已经不可能再统治天下。”

李鸿章没有最终表态,只是说:“兹事体大,容老夫再好好考虑考虑,改日再议。我们先回天津城,和洋人谈判再说,洋人的军队撤出北京城,中国才可能有未来。我明日就和各国公使谈判,看他们会开出什么条件!”(未完待续。。)

第四章 离间之计(求订阅支持)

ps: ; ;求订阅,支持正版

宋骁飞建议过两天再和洋人谈判,他在李鸿章耳边悄声说了自己的主意,李鸿章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和谈之前,李鸿章给各国公使写了一封言辞诚恳的信,他说:“端王是慈禧太后的耳目,正是他将慈禧太后带入了无可挽救的深渊。老夫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次向列强开战,酿成大祸,乃是慈禧太后偏信愚昧的端王才招致的,端王应该羞愧地将头埋进土里,在他的头脑里,充满着仇恨和烂泥!慈禧太后自己也因此命丧黄泉,皇帝也不知所踪,中国将尽力赔偿各国的损失。”

李鸿章的信,将宣战责任归咎端王载漪,还由宋骁飞交给容蓉主办的《强国报》以号外的形式刊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上海《申报》、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德国《莱茵河报》等当即头条转载,据此向世界宣布了慈禧太后死亡和光绪皇帝失踪的消息。

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为首的十一国公使,接到李鸿章的信,对慈禧太后的死和光绪皇帝的失踪特别惊讶,他们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纷纷发电报回国,说中国将会有巨变。各国的皇室“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觉得大清帝国皇帝和皇太后已死,已经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教训中国人的目的达到,气消了一半。

李鸿章和各国公使的谈判在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举行,这是一座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的饭店,四层楼,1863年建成,距离北洋军校和宋骁飞的府邸不到一里地。在三楼的一间大会议室里,摆了一张长长的方桌。朱尔典等人西装革履,穿着燕尾服,戴着白手套,坐定后,等着李鸿章的到来。

李鸿章此时的身份是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名头多得吓人,他身穿着一品仙鹤官服,头戴三眼花翎,左手臂上戴着黑纱去和朱尔典等人谈判,他首先给各国公使介绍了这黑纱是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戴的。然后很悲痛地说:“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四德和五伦,是最基本的道德,四德,即是忠、孝、节、义。五伦即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中。四德之中。以忠君为基石,五伦之中,君臣关系又是之首,这是我国建立德政的基础,现在太后死了,皇上失踪。你们就是与四万万中国百姓为敌了,不少督抚已经开始率兵勤王,很多乡绅已经自发组织武装驱赶各地的洋人,我担心在京城的军队。能否安全撤离。”

朱尔典问:“难道中国的民众就不怕我们的洋枪洋炮,他们不怕死?”

李鸿章说:“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除非你们把四万万中国人都杀光,否则不可能阻止民众的愤怒!”

朱尔典此时也已经收到消息,不少督抚确实已经开始率兵准备进京,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报仇,很多乡绅已经自发组织武装驱杀洋人,此时退兵,让李鸿章来擦此次大乱的屁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朱尔典便提出了七国联军退兵的条件:一、杀了端王、大阿哥、还有刚毅,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二、大清皇室派亲王到十一国谢罪,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三、清政斧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四、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五、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中国政斧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六、清政斧拆毁天津大沽口到燕京沿线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