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答案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初找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做丈夫,难免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很多冲突,婚后的生活也未必就一定会幸福。”

看来,选择恋人和婚姻,真如人们常描述的那样,像自己脚上的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爱什么样的人,是没有什么特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看上去优秀的人就一定值得去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选择。

。 想看书来

爱的渴望——恋爱的选择规律(1)

按照自然出生性比率,新生儿性比例应该为106(男):100(女),由于男孩的死亡率略高于女孩,待到婚嫁年龄(~22岁),男女性比例大致为100:100,处于平衡状态。从数字上看,似乎上帝已经安排好了,让每一个青年男子都有一个与之相配的青年女子,都不需要发愁找不到自己的配偶。其实不然,在现实中总有很多的男女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半。为什么呢?

二十多年前我们谈起现实中男女婚恋观时,第一次提出了用枣核模型来描述当时社会的婚恋观。20多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择偶观依旧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这一模型仍然成立。如果我们将人的综合素质加以分析,并予以排列,结果会发现,特别优秀的人很少,特别差的人也不多,绝大多数的人都处于中等程度,他们的分布构成了一个枣核形状(图3…11)。

图2…12

受传统观念和性别特征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男性往往显得比较强势,扮演着保护者的形象;而女性则显得比较柔弱,扮演着被保护者的形象。因此,多数女子都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年龄长、个头大、身体强、学历高、挣钱多,而且爱她的男子做丈夫,这样可以有个依靠、得到保护。相反,男性则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年纪轻、个子小、学历浅、职务低、挣钱少,而且温柔、秀美的女子做他的娇妻。总之一句话,女子希望找一个各方面都强于自己的帅哥做丈夫,男子希望找一个各方面都弱于自己的靓妹为妻。

看上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相一致,但是,现实中能够找到理想爱人的却非常少。根本原因不是没有适合自己的人,往往是追求自己的人,自己不爱;而自己钟情的人,却爱着别人。常常滋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烦情愁绪。最终,总有一部分人长期游离在婚姻之外。

谁剩下了呢?

处在中等程度的人群比较容易找到伴侣,因为男子向下选择的空间很大,机会也就很多,总会有一个女子属于自己;同样,处于中等程度的女子也不怕,她们向上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可供选择的男子也不少,总有一位属于自己。

麻烦的是最优秀的女子和最下层的男子。

最优秀的女子处在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因为没有比她们更强的男子可供选择,与她们同等程度的男子又向下选择,不去选择她们。尽管她们自身很出色,也很渴盼能和所有女性一样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和爱恋,但却很难被丘比特的箭射中,往往被冠以“女强人”的称号,只能用坚强的外表去掩饰柔弱的心,不得不以“事业为重”作借口,来冲淡她们那份同样期盼爱情的渴望。处在最下层的男子同样也很不幸,与其条件相近的女子要向上寻找对象,而他自己向下已经没有可选择的人了。

剩下的这部分男女状态实在相差太远。如果最优秀的女子一定要嫁,她还可以选择最差的男子,闭着眼睛把自己嫁了,最差的男子心里则乐开了花。但是,这样一个严重倾斜的家庭还能够幸福和持久吗?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优秀的女性宁可坚守独身,做一名快乐自由的“单身贵族”,也不肯委屈了自己的感情,绝不肯做“将就婚姻”的牺牲品。

曾经有一个非常完美的英国女子,她一直在寻找一位能够与她相配的完美男子。然而,80多年过去了,她依旧是孤身一人。在她临终的时候,有人问她:“你走遍了世界各地追求真爱,难道你真的没有碰到一个与你相配的完美男人?”

爱的渴望——恋爱的选择规律(2)

她回答道:“不,有一次我在纽约碰到了一个完美的男人。”

“那你们为什么不结婚呢?”

她无奈地说:“他当时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而我并不是他的选择。”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阴差阳错,人们又怎么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半呐!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拥有近14亿人口。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五次人口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新生儿性别比例为:男:女@(): 100(),而农村的新生儿性别比例为:男:女@():100()。按照这一数据推算,2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适龄男性比女性多出来大约3700万。其中约三分之二集中在广阔的农村。

由此看来,男多女少已是定局,按照供需关系女性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她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权,理论上剩不下。然而,现实中最优秀的女子通常聚集在城市里,条件最差的男子主要聚集在偏远的的乡村。因为城里的过剩男性人口比之于农村的男性人口还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他们可以到农村与农村男性人群竞争,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伴侣,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男子的竞争压力,结果几乎把男性过剩压力全都转嫁到农村男性身上。

与此同时,住在城里的优秀女子丧失了最后一点机会,因为,她们不可能到偏远的农村去找那里剩下的男子。所以,城里剩下了很多优秀的“寂寞的夏娃”,而农村剩下了大量的“孤独的亚当”,他们之间却根本无法组合。

面对这么一个势态,优秀的城市女子感到高处不胜寒,早早就开始下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不仅她们自己,包括她们的亲人和朋友都早早被动员起来为她们解决恋爱婚姻问题。女大学生人群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特别是在升学的选择过程中,不少优秀的女学生为了人生的幸福,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因为她们害怕当了“女博士”之后,嫁不出去了。我有几位女学生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我在深深理解他们的同时,也觉得挺遗憾的,因为,她们的天资是非常优秀的,因为这样的选择,将会导致职业生涯的后劲不足。

那些已过了最佳婚恋年龄而没有出嫁的的大龄女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青春美貌的她已经不再年轻,必须做出抉择,要么选择独身生活,要么期盼着能够碰到差不多的再婚男子,或者干脆主动出击去从别人的手里争抢“相中”的男人,这就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出现了“情人”、“第三者”、“二奶”和“非婚姻生活”状态的女性群体。

条件最差的农村男子则非常无奈,他们没有能力走出羁绊自己的乡村,更无法超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苦恼与煎熬中,不得不选择非常极端的方式解决婚姻问题。这样,偏远农村出现了“买卖妇女”的市场需求。同时,这些“孤独的亚当”还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上帝原本分给他们的另一半。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新闻报道:“为什么光棍全是种粮的?”

报道说,我国最近两年仅被媒体披露的“光棍村”已不下10个。“光棍村”的形成,固然有男女比例渐趋失衡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则在于“放羊…卖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农耕养殖模式,已无法让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跟上城市发展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光棍村”的日趋增多,就是城乡差距日剧扩大的现实缩影。

在农村,稍微能想办法积攒一点钱的人,或许会到更偏远地区去“买媳妇”。而这些,又成了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姑娘走进城市,她们宁愿在城市的角落里艰苦而卑微地活着,也不愿再回到农村的那个穷窝;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的日趋拉大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仍然在温饱线上徘徊,生活的压力和艰难,已经悄悄地剥夺了他们结婚生育的权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