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殇大提琴曲原版杜普蕾 > 第82部分(第2页)

第82部分(第2页)

至于“平民”的另一比照词“贵族”,更难说。如果说在巴黎皇后区定制衣服即贵族,如果说请得起家庭律师和私人财务顾问即贵族,如果说脚边养一群贵宾犬即贵族,如果说阔豪即贵族,得承认贵族教育在中国现时的存在。

康有为《大同书》丙部说,“欧洲中世有大僧、贵族、平民、奴隶之异,压制既甚,故以欧人之慧,千年黑暗,不能进化。”贵族最初指的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有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形成了稳定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有平民,同时就有贵族,其一,平民与贵族是一对人类发展产出的双生儿,不可能在一历史阶段,只有平民,没有贵族;其二,同时存在的双方,一方拥有少量财富,另一方必定拥有大量财富;其三,同时存在的双方,一方不享有政治特权,另一方必享受政治特权。既有平民,定有贵族。依国情,中国有没有贵族?作为贵族,还有一个条件,不是皇室至少要有世袭的爵位,炎黄子孙做贵族的机率很小,朝代更换快,“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源远流长的皇室,也无源远流长的爵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追查家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高官,也非传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般是劳苦大众出身,幸福一点的,也非出身贵族,而是财主什么的。既然国中很难找到贵族,又何出“平民”呢?离奇的是,还产出了闪烁崇高光环、与关注民生紧密相联的“平民教育”。

不能否认目前中国有少数皇室血统的人存在,这部分人放宽史料的考证,可谓之贵族的遗民,但平时人们口头所称的“贵族教育”并不指面向这一特定圈子的教育,中国人民翻身作主人,自此就没有尊重自己国家皇族的习惯,也不会有面向这一特定人群的教育。如果说“贵族教育”面向的是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人,贵族也许真的存在,那,我们所处的社会,该如何定性呢?“平民教育”随之也就明晰了身份和地位,那就是,“平民教育”面向的是收入低微且不能享受经济和政治特权的人。

这样推断,人民大众并非人人平等,没有等级实有等级,没有阶级实有阶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带来教育的不平等,于是出现了“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之分,出现了“平民教育”与“贵族教育”之别。顺理总结,姚止平这位从高干家庭出来的“平民校长”,奉献于“平民教育”,其精神,确足以彪炳史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光影之清谭  考试机器的衰竭征兆

曾参加了南京一所高校举办的“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搭建场景,互相切磋,互相联系,增进友谊。

先发言的人对这所高校皆是一片赞颂之声,客套到流于泛泛,会场轻松也有些沉闷。五六个人过去,一位陈姓校长开始发言。陈先生与我有过一面之缘,同在一起进宴,席边言语不多。一直认为在饭桌边眉飞色舞、把一桌十几号人都折腾到开怀的人,是颇有变通之智的人。陈先生也是一校之长,似乎不曾有何事当扬、何事当匿的智谋韬略。这位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为校长,多了些藏而不露的谨慎。

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也不过寥寥,却说得很诚实,很坦荡,很写意。同时,对我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增进了新的意义。他说出了一个人们共知的事实。那就是,高校越建越气势磅礴,越建越华丽,而毕业生的质量却在每况日下。会场一时静得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听者对他起了敬意。这样的场合,没有坡度地讲这样的话,要有明察秋毫的慧眼,更要有尊重事实的勇气。会场气氛由疲软转为肃正,再转为热烈,其他与会人员也不再闪烁其词,而是直奔要害。高校的领导人面色有些凝重,言语间还是拿出了高等学府的胸襟。他们表示,作为百年老校,底蕴深厚,一定要让毕业生折射出学校教育的光辉。

会后,陈校长的发言自然延伸开来。一位校长紧锁双眉,频频吸烟,满脸的忧国忧民,口中叹道:怎么得了?有些师范毕业生走出校门胸无点墨走进校门误人子弟。

另一校长接上话,说了他的一次招聘教师所见。

应聘者20余人,整体特征概括如下:

其一,穿着打扮远离职业人气质。少部分考生衣着大方、得体、庄重,不说显示了职业人的气质,至少看得出对应聘持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大部分考生则契合了美术大师韩美林对美院学生的漫画式评价,“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一考生的着装丝毫不见应聘教师的态度意识,从头到脚颜色杂乱、夸张变形。一位应聘者很像刻意吸引眼球的T台先生,长发齐耳,耳环、项链、戒指,一件不少。如果他的学问、口才、气质也一样不少,倒也认了。现今大学生,活泼嘛,个性化嘛,多元化嘛,可他偏偏在表述问题时不着主题,言词无当,且眼神飘浮,临走时还对评委打躬作揖,“准备不周,准备不周,请评委高抬贵手”。

其二,言谈举止凸显内在修养贫血。面试时,70%以上的考生与评委没有交流。入考场没有开场白,在评委的提示下木然进入考题。离开考场没有言词表现,工作人员提示时间已到,即木然离场。述说问题时也不与评委眼神交流。坐姿形态各异。有考生边回答问题边抖索两腿,从开始到结束。一考生在“答题准备”时将一头乱蓬蓬的黄发直对评委,写字姿态令人瞠目,评委只配看鸟巢。一考生“答题准备”结束后拿眼直视评委却迟迟不开金口,看那深邃的眼睛严肃的表情,评委们精神一振,以为此生入了罗丹思想者的定态,将有惊世的言论打破当时的沉闷,没想到此生是金人缄口,实在说不出,近20分钟的沉默,把评委唬出一身冷汗。

其三,粉笔字几近幼儿水平。二十几位考生参加面试,几位表现突出的此处不表,多位考生的粉笔字结构散乱,骨架不稳,几近狗爬式。一考生写得稍稍规范,又是写了擦、擦了写、写了擦、擦了写……如此反复了N次。书写内容仅七个字,考生用足五分钟也未能完成。一评委实在忍不住,也是为考生合理使用面试时间起见,顾不上《评委守则》中“评委不得使用规定语言以外的语言”的要求,迭声说“好了好了,你已经写得不错了。”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五位考生不约而同在书写时画蛇添足,将“发展”的“展”字多添一撇。

参加应聘的,都是通过了3年幼儿学习、6年小学学习、3年初中学习、3年高中学习、4年大学深造的持有国家*认可本科学历文凭的师范大学毕业生。19年的学习生涯(如从胎教算起,应是20余年),19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不说满腹经纶,壮怀治理国家的大志和才能,至少学会了把衣服穿对路,把常用汉字写正确,把一步路走像样,把一句话说完整,至少学会了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怎样与面试者打招呼,用什么样的坐姿赢得面试者的好感和信任。

一个师范本科毕业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19年的学习,学了什么?

应聘者对基本人文知识和基本礼仪的储备和释放,让我们看到了应聘者学习履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巨大反差。评委们无不感到一种强烈的焦虑。冷静地想,谁也没有资格去质问这些应聘的年轻人,更无资格去质问高校。

纵观中国的教育现状,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都在疯狂地抓分数,以分数严格地甚至冷酷地限制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与学生每天超负荷地承载,一张一张地练习,一场一场地考试,直到高三。高三这一年,是学生修成正果的一年,是青年学子修炼成考试机器的一年。这一年,就是围着高考的考纲、考题团团转,考试考试再考试。高考结束,学生一旦脱离考试的苦海,入了自由的天地,追求理想的路上同时失去了重心和压力。在高校,学生完全进入了自我选择的境地。在高校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恰恰是大部分学生的技能之末。因为中学及以前的学习,只教会了他们如何考试。在他们体力增强、脑力更加旺盛的时期,反而卸走了他们肩负的重担,给予他们一个太宽松太闲散的环境,他们不变得空虚浮躁,才真是奇怪的事情。毕竟,不依赖人文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有定力有智慧把持自己人生目标的,是少数。

《礼记&;#8226;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说的就是一个人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学、问、思、辨都是学习的过程,“行”是“学、问、思、辨”的最终目的,如何行,能不能行,才是重点。

我国的现行教育,恰恰相反,顾头不顾尾。高考指挥棒下,社会、家庭、学校合力同心,家长、教师、学生同舟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