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万岁约阿希姆笔趣趣 > 第104部分(第1页)

第104部分(第1页)

这意味着炮弹越过英国战巡编队飞到了它们左前方海面,而且如此超远距离的射击,少于600米的偏差已经十分可观——对英国人而言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

海面上回荡着重炮射击的滚滚响雷,来自德国舰队的另二十发炮弹依次落下,侦察机忙碌地发回校正报告,落点最近的距离英国战巡仅有两百多米,高高激起的水花想必已经沾湿了英舰桅杆上的旗帜。

发射药的硝烟刚刚散去,人们霍然发现“腓特烈大帝”号挂起了一面新的信号旗:“各舰全速突击!”

同之前的“全体全速前进”不同,新的战术指令意味着德国无畏舰群前列的五艘凯撒级和一艘国王级将撒开丫子向前狂奔,四艘赫尔戈兰级和四艘拿骚级也将因为航速性能的差异而渐渐拉开距离,但这14艘无畏舰总体上仍归为一个舰队战列,遥遥领先于己方的那些老式战列舰和辅助舰艇。

在蒸汽充足的情况下,五艘凯撒级很快从20节加速到了22节,然后以相对缓慢的趋势继续提速。这时候,从它们烟囱里喷吐出的烟雾变得又黑又浓,简直像是一座座污染性极强的化工厂,各组锅炉舱内,司炉工们也按指令开启强通风设施,并使用均匀浇水的特制燃煤,使得海军锅炉的热力输出迅速逼近最大值,而紧随其后的“国王”号也采用了相同的强压措施,而且航速超过22节之后,它的加速势头稍猛,结果与“路易特波特摄政王”的间距不断拉近——对于等距强迫症来说,这样的队列绝对是噩梦般的存在。

7时11分,在重新计算射击参数并予以调整之后,“腓特烈大帝”号二度开火。为了提高命中率,同时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四门前主炮依然进行部分齐射,而在炮击结束之后、硝烟散尽之前,年轻的舰队参谋长,促成此次大规模海战的“关键先生”,德意志帝国成员约阿希姆王子,从相对干净整洁的战斗舰桥来到充斥着硝烟气息的上部射击指挥室。在这个拥挤而局促的封闭空间里,技术军官们正利用5米体视式测距仪进行弹着点观测。在同等技术条件下,测距仪的基线长度越长意味着测距精准度越高,但基线超过6米的大型测距仪由于所需空间很大,通常只适合体型硕大的炮塔或搭建于舰桥上部的特制观测台,“腓特烈大帝”号桅杆上部的炮术观测室就只能装备基线为2。5米的全向回旋式测距仪,这种光学仪器对远距离弹着点的判断自然不及校射飞机在战场上空的直接观察那么精致准确。

在德国海军的全舰统一方位射击指挥系统中,射击指挥室的作用就如同人的眼睛和视网膜,耳聪目明且反应灵敏的军官们从这里观察目标及弹着点情况,然后将观测结果传递到位于舰桥下方的绘图室,在那里,技术人员根据校射数据进行缜密计算,从而得出得出射击参数,并借助机械仪表确保所有主炮都能够按照相同的参数进行齐射,以便发挥出主炮齐射的威力。

来到射击指挥室,夏树既没有影响军官们的正常工作,也没有挤占关键的观测位置。这里的舱壁嵌有舷窗,可以透过钢化玻璃直接对外观察,而且高出战斗舰桥两层甲板,视野更加开阔。他默默站在边旁的角落里,拿着自带的双筒望远镜,透过一个圆形舷窗朝外观察。左前方海面正进行一场热血沸腾的战斗,浅灰色涂装的德国战巡和轻巡正同铅灰色涂装的英国雷击舰群展开激烈搏杀,朦胧暮色中,星星点点的火光闪动着、跳跃着,成团成片的烟雾升腾、飘荡,落在海面上的炮弹好比雨点,隐隐传来的爆炸声连点成片;舰艏偏左的远端海际,一串铅灰色的舰影构成了一道弯弯的弧线,领头的舰艇正努力转向正北方,而拖后的舰艏还朝向正东,前面一波炮弹轰起的水浪已经落下,但海面上还可以辨认出一团一团白色水迹,那便是12英寸普通炮弹的落点。

“下一发……装填穿甲弹!”

当射击指挥官的指令不经意地传入耳中,夏树的平静心绪顿时荡起了点点涟漪。根据结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战舰使用的炮弹可大致分为普通弹、穿甲弹、燃烧弹。既然此次出战就是奔着英国舰队而来,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自然多备穿甲弹,少量普通弹主要用于轰击海岸目标、对付轻型舰艇及校正射击之用,而穿甲弹入膛即意味着海战的铺垫已过、**渐近。

繁杂有序的指令依次传达下去,夏树视线中仿佛静止一般的画面也终于有了变化。先前发射的四发12英寸炮弹“无声”地落下,高高激起的白色水柱远比任何一艘英国战舰的桅杆还高,弹着点不但较之前的第一次射击更各接近转向中的英国舰队,其中一发落在英舰近端,三发落在远端,貌似已经形成了跨射。

接着落下的炮弹,也基本上分列于英国舰队两侧,跨射态势愈发清晰。差不多同一时间,英国战巡编队发射的炮弹也呼啸而至,远的落在千米之外,近的也有四五百米,尽管未对德国无畏舰群造成任何形式的破坏,但它们落水爆炸的巨大轰响揭示了英国机动舰队并不轻易屈服的态度,而且它们的大口径舰炮是有能力给德国舰队制造麻烦的。

不等英国舰队的远程炮火落至近处,“腓特烈大帝”号射击指挥室里的军官们就忙不迭地将夏树“请”回战斗舰桥。倒不是因为射击指挥室的保护装甲薄弱,这艘由夏树倾力打造的战舰拥有精益求精的防御体系,舰桥连同主炮塔正面装甲均为13。8英寸,理论上完全可以抵挡住英国主力舰的13。5英寸舰炮直击,而舰桥装甲也从底部制图室延伸至上部的射击指挥室,就连顶部也覆盖了同样厚度的装甲板,仅背靠主烟囱的一面有稍许弱化。相对而言,射击指挥室的突出位置更易遭到炮击,镶嵌式的舷窗虽然采用非常厚的钢化玻璃,仍存在一定的隐患。

战斗气氛渐浓,夏树不愿分散军官们的注意力,言无二价地回到了战斗舰桥,也就这么短短几分钟,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再度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从“俾斯麦”号起飞的鱼雷攻击机刚刚飞越长长的德国无畏舰战列,再有十几分钟就能对企图北逃的英国战巡编队发起牵制性的鱼雷攻击,第一批出击的高速鱼雷艇也已高速赶来,即便英国战巡加至全速,它们也能够在一个小时内追上前去,海面上渐渐黯淡的光线不仅不会对它们的鱼雷攻击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能够掩护它们的行迹,让英国舰队更加难以防备。

布局良久,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可千万不要让眼前这条肥美的大鱼给溜走了!夏树心里盘算着,而在夜幕降临之前,负责在外围盯梢的海军飞艇发来当天的最后一条电报,全速南下的英国主力舰队距战场仅有70余海里,最快一个半小时,双方的无畏舰群进入彼此射程,而届时天色已然全黑。……章节内容结束……》

第10章 杀神荣耀 上

read336;……章节内容开始……》

百度搜索本书名+看最快更新

既没有夜幕和烟雾的掩护,也没有己方舰队的强力支援,这些自身防御十分薄弱的英国轻舰艇仍义无反顾地冲向对手,如此情形或让人想起萨多瓦战役,普奥战争的决定性一战,奥地利骑兵用近乎自杀的冲锋为步兵的撤退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当时普鲁士军队首次列装后膛撞针式步枪,密集的火力最终给予奥地利骑兵极为惨重的杀伤……

从场面上看,英国雷击舰群以5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向4艘德国战巡及4艘轻巡发动进攻,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22艘英国战舰的有效吨位加起来仅有4。2万吨,还不及德国侦察舰队的一半,火力输出也处于绝对下风,更致命的是,德国舰队拥有高超的战斗素养,并且做好了周密的作战部署,官兵们应变不乱,在“塞德利茨”号的组织下实施猛烈、准确而快速的射击。几乎从调转炮口的第一分钟开始,它们就在对英国的轻舰艇群进行着无情的屠戮。

——德国战巡“布吕歇尔”号调转主炮后的第一次射击就找准了目标,炮弹激起的水柱恰好英国舰群中间形成了一堵声势惊人的水墙。间隔40秒的第二次急促射击,运气依然好得出奇,一发炮弹直接命中英国驱逐舰“长矛”号的舰桥,包括舰长在内的多名军官当场阵亡,猛烈的爆炸亦引发了全舰大火,航速也锐减下来,迫使后续舰艇绕道而行。

——在前哨炮战中遭到英国战列巡洋舰重炮轰击的德国侦察巡洋舰“斯特拉尔松德”号虽然失去了一座主炮塔,底舱也灌了两百多吨海水,经过抢修重新回归战列,异常彪悍地连发连中,它发射的150毫米炮弹很快重创了英国驱逐舰“军团”号,使之燃起了熊熊烈焰,而后又击伤“红雀”号,迫使两舰先后退出战斗。

——同如有神助的“布吕歇尔”相比,拥有四座三联装主炮塔的“戈本”号用勤奋弥补了运气上的缺憾,它此前已经发射了280毫米炮弹420发、150毫米炮弹366发,总体命中率约为百分之二。调整目标之后,舰员们再接再厉,两轮快速而精准的“右…左轮射”还没打完,一发穿甲弹正中英国轻巡洋舰“金发人”号,重达300多公斤的炮弹像是开罐头一般直接撕开了这座炮塔的正面装甲。在延时引信的作用下,炮弹在连穿两层甲板后才发生爆炸,巨大的化学反应轻而易举地将炮塔掀翻,由未充分燃烧的颗粒组成的烟尘径直冲到五六十米的空中。

紧接着,“戈本”号稍稍调整射击参数,新一轮射击虽然没有炮弹直接命中“金发人”,激起的水柱刹那间几乎把整艘战舰都给吞没了。两枚大口径炮弹落在舰舷近旁而成为“近失弹”,爆炸的威力在“金发人”下部舰体外壁凿出了一个个形状极不规则的窟窿,海水迅速从这些破口涌入,将这艘战舰的底舱变成了储水罐。

在海水淹灭“金发人”的舰内锅炉之前,“戈本”号的又一轮齐射催命而来。一枚280毫米口径穿甲弹打中了它左舷舯部的装甲带,带着巨大的动能,穿甲弹像是撕纸一般轻而易举的穿透了它的层层甲板,最终引发了舰内弹药库大爆炸,3000多吨的战舰就像被一颗火星点燃的氢气球一般,周身瞬间为炽烈的火球所吞没,全舰官兵仅有1人生还。

干掉“金发人”号之后,“戈本”号又将炮口对准那些狂飙疾进的英国驱逐舰,通过连续的、不计消耗的快速射击,这艘战列巡洋舰又一口气击沉了1200吨级的英国驱逐舰“防御者”号。由于引爆了舰上处于待发射状态的鱼雷,“防御者”号竟如同木头桶子一样在瞬间被炸成无数的碎片,还对附近几艘英国驱逐舰造成了一些干扰。

——在希佩尔舰队,“德弗林格”无疑是技术最先进的战力,它的炮塔回旋采用水压驱动,各主炮独立俯仰,每管均备有电动机,装配电动推弹机、水压回转扬弹机和移弹器,发射药包照例储存在黄铜药筒,使用时方从药筒中取出,减少了弹药发生殉爆的风险,其主炮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3发;炮塔构造的150毫米副炮配备电动扬弹机,供弹速度达到每分钟18发,虽然移弹、装填和抛壳仍为人力操作,有效射速和持续射速明显优于纯人力供弹的战舰炮位。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热身,炮手们的射击准度和发炮效率逐渐提升,舰上时时闪动着火炮射击的焰光,发射药硝烟使得它崭新而威猛的舰体始终笼罩在灰黑色的烟雾当中。在随同舰队转向的过程中,舰尾两座双联装主炮连续进行了7轮快速射击,所发炮弹均为普通弹,一发命中英国轻巡洋舰“诺丁汉”号,差点将它的舰艏整个炸掉,两发对其造成近失伤害,另有一发落在英国驱逐舰“红雀”号右舷,在它的舰体外壁留下了一米多长的破口,汹涌灌入的海水使得这艘勇敢的驱逐舰很快落后于同伴,经过紧急抢修后才又继续投入战斗。

由于德国舰队采取了大半径的右转机动,发动鱼雷攻击的英国轻舰艇需要航行更远的距离才能进入有效射程,前5分钟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距离拉近之后,这些高速突击的轻型舰艇也依然只能用舰艏和部分舷侧火炮向德国舰队射击,这时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已由航向东南转为航向正北,同贝蒂的四艘战巡回到了平行状态,只不过两者之间的距离从最接近时的9000米拉大到了22000米,基本超出了双方舰炮的有效射程。

转向之后,四艘德国战巡依然保持着原有次序,即“德弗林格”领头,“毛奇”、“戈本”居中,霸气外露的“布吕歇尔”殿后,各舰之间保持着300米的战斗距离,“布吕歇尔”右舷后方500多米是德国轻巡洋舰“斯特拉斯堡”号,其后依次是“马格德堡”号、“斯特拉尔松德”号和“罗斯托克”号,至于希佩尔侦察舰队的另外两艘轻巡洋舰,“美因茨”号仍在远处海面为水上侦察机提供补给,“科尔堡”号则与“塞德利茨”号结伴航行在战巡编队西面。

“鱼雷!敌舰发射鱼雷,左舷后方2000米海面发现两枚!”

高分贝的喊叫声几乎同时在德国战舰尤其是那些战列巡洋舰上响起。在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之后,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英国雷击舰群终于越过了战场中央的“死亡地带”,刚刚接近鱼雷射程,排头数舰便迫不及待地发射了第一批鱼雷。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机械技术迅猛发展,各种设计竞相斗艳,水面舰艇装备水下鱼雷发射管仍属于这个时代海军领域的主流配置,置于甲板或舰舷的水上鱼雷发射管则出现在了一些中小型舰艇上。在英国海军,无论是最新最强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还是最快最猛的狮级战列巡洋舰皆配备若干水下鱼雷发射管,法国新服役的丹东级、意大利新造的加富尔伯爵级、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以及日本海军定造自英国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也都保留了这种配置,列强当中只有美国和德国选择了“另类”的设计思路,他们毅然将鱼雷发射器具排除在主力舰的武器清单之外,一门心思地发展舰炮及观瞄设备。

水下鱼雷发射管运行隐蔽,水上鱼雷发射管操作灵活,两者各领风骚,但英国的白头鱼雷也好,德国的黑头鱼雷也罢,皆属热动力鱼雷,也即蒸汽瓦斯鱼雷,以燃料和水燃烧生成蒸汽推动热力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旋转产生推力,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但排放的蒸汽在水中形成清晰的尾迹,不管定深3米、5米还是10米,这些尾迹都很容易被舰上的瞭望人员观察到并提前实施规避或拦截动作。

编队各舰纷纷发出鱼雷告警,弹痕累累的“塞德利茨”号看似无用,实则无碍,看到贝蒂已经带着四艘战巡仓惶逃窜,希佩尔也不再遮遮掩掩,他果断率领旗舰向战巡编队靠拢。当编队作战的舰队遭到鱼雷攻击时,旗舰难以发挥统一调度的作用,往往由各舰自行施展被动防御技能,这种情况下舰队极易失去阵列,若有不慎,舰艇之间还可能发生碰撞,但如果提前进行了战术布置,各舰指挥人员又能够在紧张复杂的战斗中严格执行既定策略,就可以在被动防御技能中增加主动因素,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防御,尽可能不给敌方舰艇以可乘之机。

为了规避来袭的鱼雷,四艘德国战列巡洋舰纷纷向右转向。乍看起来,它们的战术机动拉近了自己与英国雷击舰群的距离,为对方的后续攻击提供了便利,事实上,降下炮口的150毫米和88毫米副炮正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