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元和帝欢喜道:“封!封‘护国大将军’!现在就传朕的圣旨,快马加鞭把圣旨送过去!对了,朕现在就写亲笔写下这圣旨!”
&esp;&esp;“皇姐,好不好?”元和帝笑问昭和。
&esp;&esp;昭和微笑点头。
&esp;&esp;前几日元和帝还愁的头发都掉了一把,现在突然脑袋上的弦松开了,他激动雀跃如同孩子一般。
&esp;&esp;上了金案,刷刷几笔写好了圣旨,交给亲信的御史亲自快马加鞭的送到边疆去,估计七日之后聂缙就能得到封号了。
&esp;&esp;昭和忙问傅国公:“聂缙预计还要在边关逗留多久?”
&esp;&esp;傅国公答道:“从边关传来的消息,大约要同北狄协谈,恐怕还得月余。”
&esp;&esp;昭和忧愁上心,他走都走了一个多月了,如今和谈又要耽搁一个多月,再回来路上又是半个多月,加起来,三个多月就过去了。
&esp;&esp;当初他走的时候是深春四月,等到他回来时夏季都过去了。
&esp;&esp;回来的路上,战胜的消息已经迅速的传到了大街小巷,聂缙一战成名,由一个不起眼的都督成了护国大将军,俨然成了民众口中心中的英雄。昭和在回来的路上,已经无数次的听到那么多人提起这两个字。
&esp;&esp;她心里是甜蜜的,骄傲,却也是酸涩的。她知道他的荣耀绝对是他的艰辛换来的,他所受的苦唯有自己知道。
&esp;&esp;昭和回到府中,下人们个个欣喜,春华凌蓝,包括邵阳沈拂等人都来恭喜她。
&esp;&esp;她虽然也欢喜,但是更加想念那个人。
&esp;&esp;她几乎不敢想还要等一两个月或者更久才能见到他,她真希望此时此刻那个人就能出现在她的眼前。
&esp;&esp;不若,去找他吧?
&esp;&esp;昭和突然浮出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呢?
&esp;&esp;京城暂时没有异动,再说有傅国公跟沈拂等人看着,有事应该会v91
&esp;&esp;传出消息,长公主殿下要在皇觉寺替大燕祈福,一段时间是不见客的。其实这个时候,昭和已经换了便装,在公主府侍卫的保护下前往冀北城了。
&esp;&esp;昭和是个说做就做的性子,但是这件事除了傅国公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就连沈拂等人也是在公主出发以后从傅国公口里听说的。
&esp;&esp;战胜后的第十三天,元和帝的御史到达冀北城,圣旨上将众位军将赞赏了一番,特地封了聂缙做“护国大将军”,一时间满军欢欣,只等了和谈之后胜利班师回朝指日可待。
&esp;&esp;聂缙得了皇帝亲赏的将军金盔甲和金印自然高兴,但是看着这些物件,也深深感觉到肩头任务沉重。
&esp;&esp;北狄正在行退兵之事,虽然卢魄已经承诺,但是还是必须小心谨慎。聂缙立在城墙上,看到兵强马壮的北狄正在井然有序的退兵,营帐已经收拾停当,全都搬上车子,那车上还有一些是大燕赠送的礼物,其中有大燕的书籍和种子。
&esp;&esp;卢魄是个好战的,但是也是极讲信用的人,他在两国士兵的面前丢了那么大一个脸,即便是不甘心,却不可能轻易反悔,再加上燕国出于两邦交好的目的,赠送了许多生产劳作技术的书籍和人才,又赠了许多种子,他收下了这些心存感激,自然不能再生叛逆之心。
&esp;&esp;卢魄派了使臣同大燕和谈,他带着人返回北狄。而大燕这边,聂缙作为使臣亲自和谈,他第一次参加和谈经验算不得丰富,好在背后还有赵信这位老将一起出谋划策。
&esp;&esp;聂缙在城墙上看了一回,天边落日如锦晚霞似血,想起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他心有感慨,所谓兵贵神速,倘若当初他慢一步,今日恐怕看到的将是满地残躯了。
&esp;&esp;“将军,用晚饭了。”副将许聪登上城楼对他说。
&esp;&esp;“好。”他应了一声,忍不住轻轻咳嗽起来。
&esp;&esp;“将军可是感染了风寒?”许聪有些担心。
&esp;&esp;聂缙摆摆手:“无妨。”
&esp;&esp;他回了营帐,夜色降临之后气温开始急剧降低,这里的环境非常简陋,床铺上的被子显得有些薄了。
&esp;&esp;他之前纵横兵马倒没觉得,现在突然停下来,身子反倒不适起来。大约是劳累加风寒让他的咳嗽越发频繁起来,加上军中一直缺医少药,自然也不大容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