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世界远古时代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已不复存在,但有关这个神奇雕像的传说和猜测却经久不衰。人们以史书中的简略记载为根据来构思它的规模,再加上自己的揣测,“设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太阳神巨像”的形象。

早在公元11世纪,人们就对传说中的罗德岛神像外形作出这样的推测:巨像右手举着投枪,左手按着长剑,柱脚是很高的圆柱,四周环绕着起伏的海浪。但有人提出异议,说太阳神阿波罗像应该是头戴太阳光环,驾驭着马车,马车上载着一轮鲜艳的红日,而且传说中巨像的胯下能进出轮船。由于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驳倒对方,争论不了了之。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灿烂辉煌的古希腊文明使处在沉闷黑暗时代的人们目眩神迷,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又一次激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找出那些尘封已久的古代文献,仔细研究后认定: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两脚宽宽地叉开,横跨在罗德港的两岸。阿波罗手持火把,威严地注视着往来船只。在这里,罗德岛巨像被设想成灯塔,它为进出罗德港的船只起着导航和保护作用。

这个设想在崇尚科学、理性的近代遭到质疑。理由是:罗德岛巨像高达33米,按力学原理,巨像两脚间间隔最多只有10米宽,这样的跨度,稍具规模的船只进出都有困难;而且若是这种姿势,巨像的整体格局就会失去平衡。而据普林尼的记载和人们的传说,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布局合理,气势非凡。

进入20世纪,史学家对罗德岛巨像的推测和争论还在继续。1919年,法国史学家弗·普洛萨提出,罗德岛巨像应该是太阳神驾驭二轮四马车,矗立在罗德港口。反对意见称,据现有的残迹看,太阳神绝非驾车姿势,而且从力学角度看,这个底座根本无法支撑没有根基的四匹飞马的重量。

1932年,另一位名叫阿里别尔·加布里埃尔的法国史学家宣称模拟出了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巨像为立正姿势的裸体像,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贴体侧夹着长矛。这不由让人联想起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姿势,据说法国雕塑家奥古斯都·巴托尔迪正是受到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启迪,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此外,有人提出疑问:罗德岛巨像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难道就是如此简单的浇铸而成吗?而且,这种立正姿势,也完全与原始的脚的站立姿势相矛盾。

争论还在继续。1956年,英国历史学家盖尔别尔特·马力安根据他在罗德岛找到的一块浮雕,把巨像设想成这个形象:太阳神站在地上,右手挡在前额,双目远眺,左手背搭着一件长衫,长衫一直拖到地上,形成巨像的另一个补充支柱。但有人嘲笑说,马力安把太阳神当成了一位角斗士,或者干脆是牧羊人,哪里有神的气势和威严?

考古学家的努力似乎为了解真相带来了一线希望。随着对罗德岛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发掘出来。一枚出自公元前3世纪的钱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枚钱币上有太阳神赫利阿斯的头像,经专家鉴定,这个头像正是太阳神巨像作者哈列塔斯作品的临摹画。但遗憾的是,铜币上只有赫利阿斯的头像,没有身体,巨像的姿势依然无法推测。也许将来有一天,考古学家们能为我们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小小的罗德岛,如今游客众多,罗德岛居民依然享受着太阳神带给他们的恩泽。只是,满怀憧憬的旅客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1984年春天,希腊政府提出准备修复巨像,也许这个决定会加快对巨像真相的揭示。不久的将来,世人也许能重新看到几千年前曾屹立在这里的太阳神巨像,领略巨像的雄伟风采。

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城覆灭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维苏威火山的突然爆发,使得古罗马的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消失在熔岩和火山灰中。从此这两座繁华城市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其名字也逐渐被人淡忘。时隔1600多年之后,这两座被灾难冻结的城市重见天日,成为再现古罗马人社会生活面貌的“活化石”。

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相距8公里,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维苏威火山脚下。

庞贝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开始逐渐受到罗马势力的影响,公元前89年与赫库兰尼姆城一同并入罗马。由于这里濒临海湾,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很快吸引了罗马的权贵和富豪。他们在这里兴建豪华的游乐场所和宅邸,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街市日益繁荣。

公元79年8月,维苏威火山不断冒出股股白烟,出现火山爆发的前兆。过惯了安定祥和日子的居民并没有太在意,他们照常生活、工作。以前这里也常有此类现象发生,但过一阵子就烟消云散了。可是这一次,两城居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厄运就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8月24日这天,两城的居民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活。中午时分,毁灭性的灾难到来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维苏威火山口岩浆汹涌而出,直冲云霄,遮天蔽日的黑烟挟带着滚烫的火山灰向人们袭来,刹那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之后,火山爆发引发了暴雨,雨水扫荡着山上的石块、泥沙、火山灰,形成巨大的泥石流,顺着山势滚滚而下,冲向山麓平原。大灾难的目击者小普林尼(老普林尼的外甥)6 年后在给历史学家塔西佗的信中,生动地描述了火山爆发时的状况:“一大片雪松形状的乌云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巨大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由于天空变得一片黑暗,火焰显得分外耀眼。地震频频不断,我们都不敢出去,因为那燃烧着火的碎石正像冰雹那样从天上猛砸下来……”小普林尼是在与庞贝城相隔20公里以外的另一座城市里体会到这番感受的,位于火山附近的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居民的感受可想而知了。

待烟消云散、土地冷却之后,庞贝城、赫库兰尼姆城这两座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市已被灼热的岩浆、火山灰和泥石流所埋葬,它们的历史就此戛然中断。此后,维苏威火山又于公元203年、305年、472年、512年等多次爆发。由于火山灰和熔岩的多次覆盖,使地下的古城埋得更深,后人从地面上再也见不到古城的一点踪迹了。千百年来,人们只是从古籍史册中和民间传说中才知道曾经有这么两座古城存在,但究竟它们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却始终是个不解之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1600多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得被遗忘已久的庞贝古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1709年,一群工匠在离那不勒斯不远处打造一口水井时挖出了不少精心雕刻过的大理石块。地下有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这里挖掘。不久,有人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人们这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后的熔浆掩埋了的罗马古城——庞贝城。不久,不远处的赫库兰尼姆城亦被发现。

最初,对两城的发掘完全是掠夺性的和破坏性的,胡掘滥挖毁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从1860年起,一些有识之士和官方介入,发掘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经过长达100多年大规模的系统的挖掘,庞贝城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逐渐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庞贝城主要被松软的火山灰和海泡石所掩埋,因而发掘工作进展较为顺利;相形之下,赫库兰尼姆城则由于被厚达10多米的坚固熔岩所覆盖,致使发掘工作困难重重,迄今只挖出其中的一部分。

由于火山尘砾的保护,庞贝城当年的城郭结构、建筑装饰乃至居民的生活用品得以保留原状,甚至绘画颜色仍然鲜艳如初。这座在骤然之间被外力“凝固”的城市,恰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活生生地向人们展示出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庞贝古城的景象。

这座古城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在一个五边形台地上。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600米,南北长约1600米,周围建有4800米长的石砌城墙。庞贝城已发掘出的城门有8座,每个城门设有两个城塔。它的城区规划得井然有序,东西向、南北向各有两条平坦笔直的大街,把全城分为9个城区,每个城区又有许多街、巷纵横相连。街道路面用碎石铺成,路边还铺有高出路面的石块,大概是雨天供人行走用的。路面已被各种车辆碾出车辙的印痕。

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庞贝城具有完整的供水系统。泉水从城外山上通过高架渡槽引入城中水塔,通过铅制供水管再分流到城中各处。在十字路口一般设有带雕像的石头水槽,高近1米,长约2米,供市民饮用。城内有三座公共浴室,每座用一个锅炉统一烧水,将热水温水分导到男女浴室。公共浴室设施齐全,冷热浴、蒸汽浴俱全,还有化妆室、按摩室,装饰华丽,与现代公共浴室几无多大差别。

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广场,据残存的巨大的大理石圆柱和雕琢精美的拱门推测,这里原有的建筑很有气派,应该是全城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广场四周建有政府办公用楼和法院。在广场的东北角是一个商品集散地,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干枯的杏仁、栗子、无花果、胡桃、葡萄等果品,可以设想当年这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车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

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城覆灭之谜(2)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庞贝古城遗址

城的东南有一个圆形剧场,可容纳观众5000人。它建成于公元前70年,比罗马的圆形大剧场还要早40年。剧场四周是环形观众席,中心低处为舞台,同时兼作角斗场。剧场附近还有一座体育场,近乎正方形,每边长约130米。体育场三边围以圆柱长廊,黄柱红瓦,醒目亮丽,场中央是一口游泳池,庞贝城居民经常在这里举行体育赛事。

从已发掘出的现场看,庞贝城是个手工业相当发达的城市。面包作坊、榨橄榄油作坊、纺织作坊星罗棋布,尤以羊毛纺织印染作坊为最多,这些作坊的设备都很齐全。城里还有很多的小客栈、小酒店、小商店。妓院数目也不少,指示妓院的路标,就刻在附近街道壁上,可能当时妓院的开设是公开的,淫靡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庞贝城除了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外,还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别墅。这些住宅大多为平房,但装饰华美,粗大的大理石圆柱,光滑的大理石地板,色彩鲜艳的壁画,以及竖在花园中的各种各样精雕细刻的青铜和大理石雕像,无不弥漫着古罗马式的奢华情调。

在庞贝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色彩鲜艳的壁画。庞贝城的壁画绘制方法独特,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古罗马人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经专家鉴定,壁画绘制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时开始兴起,到被火山灰冻结时已发展了300年左右。

最初,在城市中流行的是墙壁装饰镶拼画。这种镶拼画大多采用石膏制成的各种彩色仿大理石板为原料,在墙上镶拼嵌合成简单的图案。也有少数以大理石片、彩色琉璃片为原料的极其富丽的镶拼画。1831年,庞贝城出土了著名的镶拼画《伊索斯之战》。这幅画高2。3米,宽4。5米,表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平。整幅画约用了150万块嵌片,嵌片之间镶接得天衣无缝。虽然所用嵌片的颜色只有白、黄、红、黑4种,但画面却给人以丰富的色彩感受。画面的内容是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击溃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战争场面。画家用一颗枯树来表示战争所发生的环境,其余集中描绘两军对阵形势。波斯军队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坐在马车上的大流士三世位置很突出,大流士表情惊恐,正高举右手下令撤退。亚历山大画在左侧,并不占突出地位,但却给人一种锐不可当之感。整个画中最为传神的是替大流士三世驾马车的车夫,他右手高举马鞭使劲抽打马匹,左手拽紧缰绳,企图掉转车头后撤,整个画面弥漫着强烈的战争气氛。《伊索斯之战》有很强的立体感,明暗层次分明,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水平。另外,它的制作方法和题材有明显的希腊城市壁画风格。

公元前1世纪时,庞贝城又流行起一种被称为“建筑式”的壁画。这种壁画大多在墙壁上绘出各种建筑,通过这种具有纵深感的立体图形,达到扩大室内空间、丰富室内装饰的目的。

公元前后,庞贝城的壁画风格又有了变化,开始追求华丽的画面效果。当时庞贝城贵族日益增多,世风日趋浮华,反映在壁画上表现为只追求豪华的外形,内容则很贫乏。不过,这时壁画中出现了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和古埃及特有的图案装饰,表明此时罗马跟北非的交流已趋频繁。

在考古学家们从庞贝城清理出的壁画中,以神话和传说为题材的创作占很大数量,其中《伊菲革涅亚的献祭》最为杰出。这幅画取材于希腊传说,伊菲革涅亚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女儿,阿伽门农为了使船队顺利出征特洛伊,决定用女儿的生命去换取阿尔特弥斯女神的宽恕。画面选取了献祭前一刹那的情景,伊菲革涅亚被两个强壮的男子紧紧抱住,身旁站着手执匕首的祭司。神台旁阿伽门农正低头捂脸,对女儿的哀求似有不忍。画的上方是阿尔特弥斯女神及宁芙女神和赤鹿。壁画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很传神,尤其是对阿伽门农的心理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庞贝城灿烂辉煌的壁画把人们带到了公元之初的罗马社会,但是发掘之初,这座曾经繁华美丽的古城却向人们展示了一幕人间地狱的惨状。无数被埋在火山灰砾下的死者被挖掘出来,这些体由于被灼热的火山灰裹住,凝固后形成一层硬壳,后来遗骸腐烂消失,只剩下人形的壳子。考古人员把生石膏灌进这些壳子进行翻模,再现了遇难者临死时的各种姿态神情: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当房子倒下来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孩子;有一家人在出逃时不忍分离,相互招呼时被硫磺窒息倒地;有的人手里紧紧攥着钱袋,但还未来得及逃出屋子,便倒在门槛上;还有一群戴着镣铐的奴隶,在灾难降临时因无法自由行动,走不多远就倒了下去;城门附近体堆积如山,令人惊骇……在这之前,人们对灾难似乎毫无准备,餐桌上放着煮熟的鸡蛋,面包箱里正烤着面包,但灾难却突然降临了,残酷地毁灭了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

庞贝城的大多数居民虽然及时逃离了,但仍有2000多人随同城市被埋葬。赫库兰尼姆城居民似乎比庞贝城幸运。经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工具、器物、雕塑和绘画作品等遗物,但几乎没有见到人的骨。赫库兰尼姆城的人们都及时逃脱了那场厄运吗?长期以来,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都及时安全逃脱了,到别的地方定居下来。但一位名叫朱泽普·马志的意大利考古学家却提出异议。他认为,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并不比庞贝城的居民幸运。按常理推测,赫库兰尼姆离海近,火山爆发时,居民会涌向海边求得一条生路;而且火山爆发中泥石流一定把海岸线向前推进了不少,如果能找到原来的海岸线和港湾,就可以解开许多谜团。在马志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旧的海岸线终于被发现,并且在距目前海岸线400米的地方发现了旧港湾。果然不出马志教授所料,赫库兰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