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读鬼谷子有什么用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绝处逢生”、“枯木逢春”、“矫枉过正”、“反败为胜”、“强弩之末”、“回头是岸”、“顾此失彼”等等成语中都蕴含着这种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小事没有内的界限,大事没有外的界限。大事、小事都是相对的。大事由小事组成,不断的解决小事,大事也就变成了小事。小事得不到及时解决,日积月累也就变成了大事。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样的道理,获益和受损、离去和归来、正面和方面等等,中国人称之为“阴阳”,这些也是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把“阴阳”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运用到外交关系中去。阳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开放、张扬;阴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收敛、封闭。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阳发生变化就阐述自己的观点,阴发生变化就要静听别人的观点。

当然,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能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张扬到一定程度时,预计已经阐述明白自己观点的时候,就要戛然而止,因为自己张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张扬,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自己没完没了的说,就得不到别人的见解,也就了解不到别人的真实想法了。所以,一旦自己引出了话题,就要转向沉默,静听别人的陈述。当然,沉默也不能没完没了,一旦发现别人快要阐述完毕了,快到没话可说的时候,又要巧妙的引出话题、发表看法,再次诱导别人阐述观点。就这样时而开放,时而封闭,反反复复的运用,就可以揣摩出别人的真实意图了。一定要注意:自己沉默的目的是要让别人敞开心扉,而不能让别人发现自己是在刺探别人,不能让别人感觉到自己是有计划的在实施谋略。

如果遇到要与心怀坦荡、气宇轩昂的人交流的时候,自己也要体现出心怀坦荡、气宇轩昂,同时还要大义凛然、不卑不亢,行为中要体现出崇高的道德规范,言语间要体现出崇高的内涵修养。如果遇到要与性格内涵不苟言笑的人交流的时候,举手投足要体现出彬彬有礼、毕恭毕敬,言谈举止要体现出低调、谦虚、严谨同时还要有深刻的内涵修养。

阐述自己观点目的是要换取别人凝听,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求自己所表述的内容要有深刻的道德内涵,同时还要做到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让别人愿意听下去。还修炼出深刻的道德素养,要彬彬有礼、风度翩翩,让别人看得顺眼。

要换取别人滔滔不绝的敞开心扉,自己就要专心凝听,还要不断肯定别人,同时还要配合各种肯定别人的肢体语言,让别人觉得你已经和他产生了共鸣。

开放与收敛的有机统一,就是鬼谷子捭阖之法的真谛,就是纵横学说的说人之法。

晏婴使楚

晏婴使楚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公元前531 年,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骄横的楚灵王对大臣们说:“晏婴生得很矮,但在诸侯中的声誉却很高。这次来,我要取笑他一番,来显显我们楚国的威风。”接着对大臣如此这般地布置起来。  几天后,晏子乘着驷马大车来到楚国国都郢城东门。只见楚国的官员稀稀拉拉地分立城门两旁,大门却紧紧闭着。晏子正觉得奇怪的时候,守城的军士却打开城门旁一道新开的小门,请他从这洞似的小门里进去,并说:“这是我国的规矩:大个子从大门里进出,小个子从小门里进出。”

晏子明白了:楚王想侮辱他。就走到小洞前边,打量了一番,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呀!我国也有个规矩,只有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钻进钻出。”

守门人赶快把晏子的话报告楚王。楚王说:“我本想取笑他,反倒被他取笑了。”不得不命令打开大门,请晏子进城。

晏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突然问:“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说:“我们齐国人多得很!每个人呵一口气,就能变成云;每个人甩下一滴汗,就像是下场雨。我们国都的大道上,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笑道:“既然如此,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答道:“我们齐国任命使者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有出息,就派到这儿来了。”

楚王反被讽刺一顿,却还只能陪着笑。

一会儿,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故意问:“那囚犯是哪儿的人?犯了什么罪?”

武士们说:“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对晏子嘲笑道:“齐国人怎么那样没出息,干这等事?”

晏子站起身,严肃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能生长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长成了枳树。仅仅枝叶相像,而它们的果实滋味很不相同。这是因为南北的水土不一样。齐国人在齐国能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当了盗贼,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民善于偷盗啊?”

楚国的君臣觉得不是晏子的对手,对他反倒尊敬起来了。

晏婴“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自身”妙语连珠、反客为主,从表面上看,就好像晏婴在和楚王吵架,楚王吵不过晏婴,其实不然,晏婴的一言一行都明蕴含着阴阳转换辩证法的大智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智劝齐宣王

孟子智劝齐宣王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

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活很是困苦,应该批评齐宣王一番。但齐宣王是个爱听奉承话的国君,如果说他不爱护老百姓,准会被他轰出王宫,因此孟子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大王的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王一件事,行吗?”

“什么事呀?”齐宣王好奇地问。

“我听说,有一回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因为看见好好的一头牛,无罪而被杀,感到不忍,结果没杀那头牛,是有这么一回事吧?”

齐宣王想,这孟老夫子还记得他的这件善事呢,心里当然很高兴,忙回答说:“是呀!是有这么一回事。”

孟子说:“大王,这就是恻隐之心哪!凭你这副善心肠,便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

齐宣王更乐了:“对,您接着说下去。”

孟子又说:“问题是您肯不肯干罢了。比如有人说:‘我力能举起千斤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却看不见满车的柴禾。’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齐宣王不禁哑然失笑:“哈!我怎么能相信这种话呢?”

孟子也笑道:“这就对啦!所以如果有人说,大王您能用好心对待牛,却不能用这种好心去爱护百姓,这也同样叫人不能相信。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柴禾一个样。现在,老百姓所以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这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而不是能不能干的问题。所以我说,您能行王道,能统一天下。问题是您不干,不是不能啊!”

孟子以奉承做批评的陪衬,使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在这样的气氛下,齐宣王就没有对孟子产生恶感,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