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善良人们的愿望,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首先是制度好。但制度好也不能保证善都有善报,恶都有恶报,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所有的善都得善报,做好人也不光荣;所有的恶都得恶报,没有人做坏事了,只要做坏事,一定得到相应的报应,谁还敢做坏事?做小偷的每偷必被抓,就没有人敢偷东西了。人要有一个信念,认准一个目标不改变,好人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相信善有善报,也能承受善没有善报,但还行善。假如没有善报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一无所获?不是的,有所得,这就是心理积淀。做好事不管有没有好报,心理积淀是好的。我帮助了一个人,我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我毕竟做了一件好事,心理积淀有了,好事越多,积淀越多。如果一个人心理积淀好,不管条件怎么差,他也是生活在幸福之中。我觉得现在对善的事迹挖掘不够,只报道痛苦的一面,不吃、不喝、不睡,没命地干,家里有病人不看,让人望而生畏,没挖掘出行善的真正幸福。我认为就是他们的心理积淀好,他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什么场合下,都能很坦然、很乐观、很幸福地生活,这难道不是最高的生活质量吗?所以我认为善人是幸福的,这一点也许正是佛在第二十三品想告诉我们的。
人一生下来就带着伟大的宝藏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四品讲的是福德和智慧。人一生下来就带着伟大的宝藏——福德和智慧。但是人一生下来同时继承了“灾祸和愚昧”。《金刚经》就是想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将灾祸和愚昧去掉,而创造出一个空间,使得福德和智慧的宝藏能够进入意识,同时能够分享,因为福德和智慧的品质之一就是:你越是分享它,你就越拥有它。
佛说:须菩提乎!须弥是最大的山,是众山之王。有人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其福德虽然很多,可是若有人,受持这个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和智慧,用七宝布施的福德和智慧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和智慧,是百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福德有二种,有世间福德,有出世间福德。世间福德,从布施得得来。有什么因缘,就有什么福报,这叫做有为善。得到有为善福,福德尽了还是要堕落。而出世间福德,从发掘自身佛性而来。能深入般若,得解脱自在,这叫做无尽福德。福德无尽,所以无堕落。
你的世间福德根入你的身体,你的身体跟世间福德并不是分开的,它是世间福德的一部分,你的身体是整个宇宙,它并不是某种有限的东西,你或许没有观察过它,但是,试着去观察你的身体真正是在那里结束,那里?你认为你的身体在你皮肤结束的地方结束吗?都不是,你的身体的尽头,就是世间福德的尽头。而那新的开始,要么是出世间福去西方极乐,要么是堕落在地狱!
福德如同太阳,如果那遥远的太阳死了,很快地,你也会死在这里,如果阳光停止来临,你将不复在此,没有那遥远的太阳存在,你的身体无法存在,太阳和你以某种方式深深地关联着,太阳一定是包含在你的身体,否则你无法存在,你是阳光的一部分。早晨的时候,你看到花朵开放,它们的开放实际上是太阳的升起;晚上的时候,它们合起来,它们的合起来实际上是太阳的下山,它们只是散开来的阳光。你存在于此,因为在遥远的地方有太阳存在。
福德如同空气,如果片刻没有空气,人将会死。你的呼吸是你的生命,如果你的呼吸是你的生命,那么福德是你的一部分,你不能够没有它而存在。所以,你的福德真正是在哪里结束?极限在哪里?没有极限!如果你仔细观察,如果你进入深处,你将会发现没有极限,或者宇宙的极限就是你福德的极限,整个宇宙都涉入你的福德里面,所以你的福德并非只是你的福德,它是你的宇宙,而你植根于它,同样地,你的头脑也不能够没有福德而存在,它是福德的一部分,是它的一个过程。
智慧也有二种:有世间智慧,有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对于世间的一切法都能明白,虽然明了事理,但不能舍掉尘相,心知肚明,却不能超脱,还是事障。出世间智慧,对于世间的法一切明了,能够双双忘掉,尽除理障。佛说的福智无比,是出世间的福智。所谓清净福,无漏智。是布施所得的世间福和有漏智所不能比拟的。
说起智慧,只要注意看动物,注意看鸟儿:它们没有烦恼、没有伤心、也没有挫折。你不会看到一只牛在异想天开,它完全满足于每天吃同样的草,它几乎已经成道了!没有紧张,它跟自然非常和谐,它跟他本身、跟每一样东西都保持非常和谐。
他们一定都在笑:“你到底怎么搞的?为什么你不发掘佛性,成为现状的你自己?有需要成为其他某一个人吗?”所以第一件要记住的事就是:从《金刚里》获得智慧,深深地接受你自己。
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五品讲的是“度化”。“度化”比喻,摆渡,引导,通过语言、动作、各种方式使你彻底的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客观的了解认识你自己和世界。《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度化众生,又要保佑人家病痛,都叫他速好。”所谓度化,简单说,其实就是佛菩萨告诉你:这个世界苦的根本原因,离苦得乐的方法,你照着做,就成功。但是佛在这一章却矢口否认度化过任何人,而且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人需要度化。特别是这个“化”字,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很多东西都需要化字来表达。例如佛教中讲的化境,指的是奇妙的境界。《华严经》里就讲到“十方国土;是佛化境。” 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叫化身,《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千变万化就是从化而来。而佛吃饭时,则要到各家各户化斋化缘。
佛说:须菩提,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千万不要认为佛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要度化一切众生。须菩提,千万不要这样想,实在没有众生让如来度化。如果有人因我度化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 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有众生可度,那么连我自己也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之中。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我”,事实上是假相的我,是权巧方便设立的,但是凡夫却以为有个真实的我,这是因为凡夫执相心迷的原因。
《金刚经》就是从佛带领众比丘化斋回来后开始的,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化”的真谛, 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