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红色记忆心得体会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国民党飞机随即调整了方向,对着解放军乘坐的机帆船和隐蔽的区域轮番轰炸扫射。

人群慌乱地奔跑。枪炮声撕裂耳膜。曾阿兴被吓懵了,站在原地大声哭喊着。

离她最近的战士从隐蔽处跃起,向着她猛跑,边跑边冲她挥手大喊:“趴下,快趴下!”

虽然听到了解放军的喊声,但恐惧让曾阿兴做不出任何反应。一架飞机冲着她冲了过来,她甚至能看到飞机翅膀上的国民党标志。

从战士们的隐蔽地到她所站的位置,不过200多米,这段平时一个冲刺就到的距离此刻显得异常遥远。子弹追着他们扫射,一个战士身子一抖,滚倒在地,接着又一个战士倒下……

一声巨响,曾阿兴只觉得被重物压倒在地,便晕了过去。晕倒前看到的惨烈一幕深深地烙进了她的脑海,并让她抱恨终生。

“如果我听解放军叔叔的话,趴在地上了,他们就不用跑向我,他们就不会牺牲了……”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是71岁的阿婆,但给我讲述这一幕时仍忍不住落泪。

老人的哭是无声的,没有哽咽,没有抽泣,只有眼中的泪水在诉说中悄悄落下。拭去泪水,老人叹口气:“不能说了,心里痛。”

曾恨老人至今只会说闽南语,我需要借助惠安县委工作人员的翻译才能完成采访。而整个采访过程中,我唯一能直接听懂的就是“解放军叔叔”这5个字。从13岁到71岁,曾恨始终这样称呼她的救命恩人。她说这是妈妈教给她的,让她一辈子都要记住的。

当西沙湾的枪炮声响起的时候,曾恨的母亲李勉正在番薯地里除草。她被人群拉扯着向里跑,又挣扎着奔向海滩,呼喊着女儿的名字。她没有在跑过来的人群中发现女儿。奔到海边时,李勉几乎是绝望的。

敌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硝烟渐渐飘散,给西沙湾留下的是血与火的惨迹。

战士们开始紧张地救护伤员,他们在3位解放军的遗体下,发现了曾阿兴。曾阿兴浑身是血,却没有一处伤痕。3个解放军战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挡住了飞向她的弹片。

曾阿兴很快醒了过来,母亲李勉热泪滚滚。李勉拉着女儿,让女儿和她一起跪下,给救命恩人磕头!

战士们扶住了她。他们说:“我们是解放军,我们就是为人民做事的。”13岁的曾阿兴对这句话似懂非懂。但她记住了“解放军”这3个字。

27位烈士血染西沙湾(3)

这一天,是农历闰七月二十五日。母亲让曾阿兴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在曾阿兴的脑海里,也记住了一幅惨烈的图景:西沙湾的海滩上,倒下了好多解放军,负伤的士兵被抬上了帆船医治包扎。没有抬走的解放军有27个,其中5个是为了掩护自己而献出了生命。

她清晰地记得,一个解放军背着一个有红十字标记的药箱,一个解放军的腰上挂着一把闪亮的军号,军号上系有一条火焰般的红绸。

而这一天,崇武当地没有一名群众伤亡。

曾恨之爱(1)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舒婷

我背包里的惠安旅行手册上,给舒婷的这首诗配图就是这样一张风景化的惠安女图片。在崇武镇,时常可以看到身姿绰约的惠安女,她们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但当我和曾恨阿婆一起坐在“解放军庙”前的石阶上,和她一起回顾往事,老人的叙述被自己的悲痛打断而陷入沉静时,这首诗的词句就会出现在我的脑中。眼前的曾恨阿婆,从没有穿过惠安女的传统服饰,却成就了一段惠安女的传奇。

从13岁到71岁,当年的青丝少女早已变成华发老妪。曾恨柔弱的身躯背负着感恩的信念,穿越半个多世纪。

西沙湾战斗的第二天,解放军的船队继续沿海南下。他们和当地渔民们一起,用白布包裹死难的解放军烈士遗体,埋葬在西沙湾的沙冢里。

此前还对解放军心怀疑惧的乡民们,此时已经把这支军队当成了自己的队伍。士兵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感动。军队开拔后,村民们按闽南的风俗在冢边盖了间小屋,屋内安放着烈士的牌位,上书“廿七大人灵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