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政进行的改革是圣德太子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圣德太子的朝政改革被称为“推古朝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的儒学,其中“天命观”、“王土王民”、“德治”、“仁政”等思想最为重要。
公元603年12月时,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使用儒家的“德、仁、礼、信、义、智”代表官吏位阶的高低,同时还规定了爵位的授予和晋升必须按照个人的功勋大小决定。这样的规定很明显是模仿了中国的官僚制度。圣德太子在第二年的时候,还公布了他亲自制定的《十七条宪法》。
《十七条宪法》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而是对官吏的道德训诫,在宪法中有很多内容的出处都来自中国儒家。例如第12条说的“国非二君,民无二主,率士兆民,以王为主”就是套用《诗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及《孟子》的“天无双日,民无二主”。
圣德太子很明显是按照儒家的思想“王土王民”去实现天皇最高土地所有制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十七条宪法》还依照中国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对社会秩序的“君、臣、民”的关系准则进行了规定。例如第三条的“君言臣承”、第六条的:“忠于君”、“仁于民”还有第四条的要求“以礼为本”、第5条的“明辨诉讼”、第15条的“背私向公”和“使民以时”等等。
圣德太子对朝廷的改革正好适应了日本当时由豪族联合政权向统一国家过渡的需要,并且打击了豪族的势力,强化了天皇的权力,“大王”的称号据说就是在当时被天皇所代替的。
可惜的是,圣德太子实施的改革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效果。不过,改革激起了日本人学习中国文化的强烈欲望,也算得上意外的收获。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明显有所加强。圣德太子在公元607年时,派遣小野妹子以遣隋使的身份出使隋朝。根据《隋书》记载显示,使者向中国皇帝递交的国书和过去日本使者递交的国书是不同的。在过去是以臣属的身份,而这次却是以对等的身份,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希望拥有和中国相同的地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5)
不过,日本人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削弱日本人对中国的崇拜。而统一的隋朝使日本人的崇拜之心更加强烈,日本人学习中国的速度逐渐加快。第二年,圣德太子再次派遣了很多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这些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在中国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习了很多中国的文化,而中国的隋炀帝也派了一些使者东渡日本,当作对日本遣隋使的回礼。
纵览整个世界,像日本这样大规模地引进先进文化的行动非常少见,西方世界从未发生过。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因为日本民族好学的精神以及日本统治者的卓越眼光。
当然,外部的条件也不可忽视,若不是中国文明拥有强大魅力,日本人也不会对中国无比崇拜。如果没有中国这个优秀的老师,日本也不会成为如今优秀的学生。
中华文明非常看重政治的团结,直到今天都是如此,而古代的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东亚人也对中国这种“政治高于一切”的观念表示认同。日本在接受了这个观念之后,还希望把他们神化的领袖变成中国式的世俗统治者。日本的天皇神化就是深受中国影响的表现,天皇这个称号就来源于中国。
天皇称号来自道教,是由中国道教的“天皇大帝”简化而来的,另外天皇执掌天下的象征—铜镜和剑也恰好是道教作法时使用的神器。在中国,“皇”和“帝”都是上帝的称呼,而秦始皇把二者合而为一,当作了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至高无上的地位。
道教中的“天皇大帝”或“玉皇大帝”只是给皇帝加上了一个形容词,不过是为了把天上和人间的两个皇帝区分开来,道教这样的称呼和秦始皇的本意并不一样。
秦始皇称自己为皇帝,就是为了要成为人间和天上的统治者。日本人没有用皇帝而用了天皇,则可能是因为他们明白皇帝不能一身二任,皇帝只能统治世间,没有神秘性存在,但日本的统治者不仅是世俗领袖,同时还是宗教的领袖,必须拥有神秘性,因此日本就采用了具有神圣含义的天皇称号。
天皇大帝在道教中是神仙的领袖、上帝。日本的天皇在日本人的心中就是日本的神,传说中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是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直系后裔。
日本的天皇要比中国的皇帝更为神圣,中国的皇帝是轮流继承,而日本的天皇则是万世一系。祭祀在中国虽然也受到皇帝的重视,但是儒家是不妄言鬼神的,皇帝统治的是世俗,他并不是宗教的领袖。而日本的天皇则既是宗教的领袖,也是日本神道教的大祭司。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才实行了政教分离,所以日本天皇的神圣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这也是日本不像中国经常出现人民起义的原因。由于日本人比较老实,所以除了皇室成员,并没有人觊觎天皇的位置。
另外,日本还模仿了中国都城的模样建立了日本的都城。日本原本并没有都城,日本的第一座都城就是大化革新之后在大和地区建立的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奈良。在这个城市中无论是布局还是房屋都是模仿中国唐朝长安城建设的,由于在公元710年至784年之间,平城一直是都城,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奈良时期。
公元794年,日本人在大和北边的一个小平原上,建立了名叫平安的都城,即日本第二个首都。平安都城之后改名为京都,这里城市的布局和奈良城基本一样,都以皇宫和政府机关为中心,都采取了棋盘式格局。
日本的天皇制几乎把唐朝的东西全都学过了,不论政治、经济制度,甚至法律典章也模仿过来。日本原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但是由于看到中国法律的完备,日本于是制订了抄自唐律的长达1500条的成文法体系。
除了天皇制度,古代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也同样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日本人最早信仰的是祖先和自然,他们当时的信仰和其他民族的信仰基本一样,但是后来由于日本吸收了儒、释、道的一些教义,于是日本就出现了神道观念。即使在今天,神道教的很多活动也依然出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
日本人的敬神和崇祖是结合在一起的,日本人崇拜自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十分相似。神道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而祭祀主要有两项内容:一个是感谢自然和神的赐予,另一个是祈求神的保佑。其中春祭和秋祭是最重要的祭祀,早期的祭祀活动并没有固定场所,更没有神殿,但是后来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于是日本建立了固定的祭祀神社。
在日本祭祀神社的正殿上,也会有神像盘坐,这个和佛教是一样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