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推荐给忽必烈去整治水利。当时,他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后来,郭守敬又先后被派到西夏、江南一带去整治水利。
后来,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因此,郭守敬就设计了一套新的仪器。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
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三百零二年。郭守敬不愧是我国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第五节 女纺织家黄道婆】………
黄道婆是我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她生于南宋淳佑五年,卒于元大德十年(1245…*6年),松江乌泥泾人(今上海华泾镇)。民间传说黄道婆自少流落到崖州(海南崖县),在崖州生活了三十多年,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制造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元贞年间(1296年)始遇海舶得以返回故里。她在松江纺织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将黎族的先进棉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传授给松江府乌泥泾人民,改进了植棉方法,革新捍、弹、织工具和织造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使制棉工艺从辗子、弹花、纺纱、轧籽到织布,有了一套完整的*作规程。
黄道婆把黎族的居处、习俗、宗教、生产、生活,乃至历史和审美意识,都融化在服饰图案中,织出折技、团凤、棋盘、文字、花卉、人物等美丽的图案,灿然若画,一时行销广远,织户激增,改变了松江府一带的“厥功甚艰”的落后纺织业,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繁荣和发展,她那“有志覆赤子、遗爱在桑梓”的优良品德和勇于改革的精神,为我国棉纺织业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第六节 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末年,皇帝元顺帝(又叫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即位后,荒淫残暴,闹得国库空虚,物价飞涨,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
河北有个农民叫韩山童,秘密组织白莲会(一种秘密宗教组织),聚集了不少受苦受难的农民,烧香拜佛。韩山童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佛祖将要派弥勒佛下凡,拯救百姓。这个传说很快就传到河南和江淮一带。
正巧在这个时候,黄河在白茅堤决口,有人向朝廷建议,把决口的地方堵住,另外在黄陵冈(今山东曹县西南)开挖河道,疏通河水。公元1351年,元王朝征发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万和兵士两万人,到黄陵冈开河。
修河工程开始了。民工们在烈日暴雨下,被迫*夜夜没命地干活,可是朝廷拨下来的开河经费,却让治河的官吏克扣了去。修河的民工连饭也吃不饱,怨声载道。
韩山童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群众。他先派几百个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一支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民工们不懂这歌谣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到里面有“天下反”三个字,就觉得好日子快要到来了。开河开到了黄陵冈,有几个民工挖呀挖呀,忽然挖出一座石人来。大家好奇地聚拢来一瞧,只见石人脸上正是一只眼,不禁呆住了。这件新鲜事又很快地在十几万民工中传开来,大家心里都想,民谣说的真的应验了,既然石人出来,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来到了。
不用说,这个石人是韩山童事先偷偷地埋在那里的。就这样,元末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起义爆发后,红巾军红巾军声势浩大,给了元朝沉重的打击。
………【第七节 朱元璋从和尚到元帅】………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十七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接着又蔓延了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了疫病,咽了气。朱元璋失去了父母亲,生活没有着落。就到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小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了家。
朱元璋早就听到弥勒佛要下凡救世的传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后,他心里想,穷人出头的日子到了,就离开皇觉寺,到濠州来投奔郭子兴去了。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把他当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在起义兵士中,朱元璋的声望渐渐提高了。后来郭子兴把自己的义女。嫁给了朱元璋,这样,皇觉寺的小和尚就做了郭元帅的女婿,地位也不同了。在起义军中,大家都称他“朱公子”。
不久,朱元璋就回到老家,招兵买马。少年时候的伙伴徐达、汤和,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将领,都来投奔。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人,后来,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
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军,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声势大振。
朱元璋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滁州、和州。小明王韩林儿在毫州称帝那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做了副元帅。
郭天叙没有什么指挥的经验,加上红巾军中大多将士都是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名义上是副帅,实权全掌握在他手里。没多久,郭天叙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杀死,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
………【第八节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保太监”。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