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深尾三四郎 > 注释(第1页)

注释(第1页)

[1]山阳线:连接神户与下关的铁路,明治三十四年(一九〇一年)开通,原本属于“山阳铁道会社”所有,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年)根据日本《铁道国有法》而变成国有铁路。《三四郎》在《朝日新闻》开始连载的时间是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年)九月至十二月,当时“关门海底隧道”尚未开通,所以三四郎从九州前往东京的途中,下关至门司这一段应是搭乘联络船。

[2]章鱼药师堂:指京都的永福寺。

[3]吴市:广岛县的港湾城市,设有海军工厂,专门制作军舰、机械等。

[4]旅顺: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军港。日俄战争的战场。

[5]新桥:当时东海道线的起点。位于今日东京的港区。

[6]京都郡真崎村:夏目漱石借用弟子小宫丰隆(一八八四—一九六六)的故乡“福冈县京都郡”作为三四郎的故乡,“真崎村”则为虚构。小宫丰隆对漱石十分崇拜,外号叫作“漱石神社祭司”。他也是《漱石全集》的编撰者,著有《夏目漱石》等大量与漱石有关的著作。日本研究夏目文学的学者一般认为,三四郎这个角色即是以小宫丰隆为蓝本。

[7]兵儿带:一种男性和服腰带,质地较软,系法简单,通常是居家或休闲时使用。

[8]葡萄豆:即砂糖煮黑豆,因颜色像葡萄而得名。

[9]关西线:连接名古屋与三重县四日市的铁路。

[10]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英国政治家、哲学家。

[11]飞白布:一种其上有碎白点花纹的布,看来有点像随意擦抹上去的图案。

[12]襦袢:和服的内衣,形状跟和服相仿,尺寸较为贴身。当时洋服已传入日本,但一般人还是习惯穿和服,却喜欢把洋服的高领白衬衣当成和服内衣穿在里面。

[13]熊本:旧制第五高等学校在熊本,明治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一八九六年—一九〇〇年),漱石曾在这所学校担任英文教师。

[14]三等车:当时火车座位当中最廉价的等级。

[15]子规:指日本著名近代作家正冈子规(一八六七—一九〇二),也是夏目漱石在东京大学的同学。

[16]樽柿:将青涩的柿子放在制造清酒的木桶里,利用酒精去除涩味,这样的柿子叫作樽柿。

[17]达·芬奇(一四五二—一五一九):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建筑家、科学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才。

[18]大学:指东京帝国大学。当时所谓的“大学”,专指官立的帝国大学,全国只有东京、京都和东北三地设有帝国大学。而当时的私立高等教育机关虽然名称也叫“大学”,但在学制上只能算是“专门学校”。

[19]仓库式建筑:日本传统建筑式样之一。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到江户时代才开始普及。仓库式建筑采用土墙,并在墙外敷上石灰,墙壁厚度通常超过三十厘米,有防火、防弹的功能。江户时代最先是把这种建筑当作仓库,后来一般住家也采用这种式样。后发展成富裕阶级的象征。

[20]洞之峠:京都八幡市与大阪枚方市之间的山顶关卡。一五八二年的本能寺事变之后,明智光秀与丰臣秀吉为了讨伐主君织田信长,在山崎发生激战,当时明智和丰臣都想拉拢筒井顺庆联手攻打对方。传说筒井最终决定保持中立,只站在洞之峠观望双方决战。“洞之峠”一词后来变成“观望形势”“坐山观虎斗”“机会主义”的同义词。

[21]白衣人与黑衣人:白衣与黑衣的变化似指文明开化的过程中,日本人的服装由颜色黑暗的和服逐渐变成白色洋服。小说里也曾数度提及洋人穿着白色衣裙。另有学者认为,白衣人与黑衣人亦可视为三四郎从乡村刚到大都市,身边事物令他眼花缭乱,整个世界里只能看到黑白两色。

[22]夏目漱石于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八月发表的演讲稿《现代日本的开化》里曾提出相同的思想。

[23]理科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亦即现在东京大学理学部的前身。

[24]野野宫宗八:这个角色的原型人物据说是漱石的学生寺田寅彦(一八七八—一九三五)。寺田在熊本第五高等学校就读时,曾被漱石教过,后来成为地球物理学家,并任东京大学教授。深获漱石的信任。

[25]高等学校:指旧制第一高等学校,跟东京帝国大学相邻,东大位于南北走向的本乡大道的东侧,一高位于大学的北侧,两校之间隔着弥生町大道。

[26]上野森林:即现在的东京“上野公园”,位于东京大学北侧,江户时代称作“上野山”或“上野森林”,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曾在此建立宽永寺,成为德川家的家庙。

[27]福神渍:明治初期东京上野“山田屋”发明的酱菜,以酱油、砂糖等调味料腌制切碎的萝卜、茄子、黄瓜、红刀豆、莲藕、紫苏籽、香菇七种蔬菜。这种酱菜上市后颇受顾客欢迎,并立即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七种材料令人联想到传统信仰的“七福神”,所以被命名为“福神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