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虽远必诛是哪个朝代 > 第35部分(第2页)

第35部分(第2页)

郑吉当机立断,征调渠犁等国一万多人的军队,与屯田守军一千五百人,共同出击车师国。郑吉的神速反应,让车师国还没反应过来时,联军已经兵临都城交河城下,车师军队出城迎战,结果大败,郑吉率军攻破交河城。

车师国王乌贵却在交河城被攻破之前,率领残部逃到了交河城北部的石城。郑吉没有逮住乌贵,在交河城驻扎几天后,军中的粮食短缺,供应不上,郑吉留下一部分部队驻守交河城,把其余军队拉回渠犁,补充粮食。

秋收季节过后,郑吉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再次率兵抵达交河城。

车师王乌贵听说郑吉大军又杀回来了,赶紧向匈奴人求援。此时匈奴人刚刚度过恶梦般的大饥荒(发生于上一年,前68年),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车师国呢?匈奴援兵迟迟没有动静。车师王乌贵心里害怕了。小小的车师国,肯定是抵挡不住郑吉的大军,匈奴不出手,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向郑吉投降。

乌贵想投降,可又怕郑吉不信任他,所以就想送给郑吉一个见面礼。当时在匈奴边境有一个小国,叫小蒲类国,是归属匈奴的,乌贵便率兵击破小蒲类国,杀死其国王奇书…整理…提供下载,以此表示车师国跟匈奴一刀两断,向郑吉提出投降的请求。

郑吉接受了车师国王乌贵的投降。

此时的匈奴才如梦初醒,失去车师,将失去整个西域,因为车师国是匈奴进入西域的最重要的通道。匈奴急急忙忙拼凑了一支军队,杀气腾腾地扑向车师国。

郑吉、司马憙引兵北进,迎战匈奴。

匈奴骑兵见郑吉的军队以逸待劳,人数也不少,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两支军队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后匈奴军队放弃了进攻,调转马头撤回国内了。

匈奴人走了之后,郑吉面临一个很难的局面:一万多名从他国征调来的军队,不可能长久驻扎在车师国,而自己手下的一千五百人,又有屯垦的任务,也不可能驻留在车师国,怎么办呢?

最后,郑吉只留下了一支象征性的卫队,由一名军官与二十名士兵组成。

车师国王乌贵哭笑不得,叹道:“这二十人的卫队顶啥用啊?匈奴人一反击,我怕是要成为匈奴人的刀下之鬼了。”左想右想,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唉,这是什么国王啊。最后乌贵一咬牙,干脆,这个国王我也不当了。乌贵带了几名亲信,丢下王位不要了,逃到乌孙国寻求政治避难去了。

果然不出乌贵所料,郑吉一走,匈奴军队又回来了。

匈奴的骑兵又耀武扬威地进入车师,这时车师无国王了,匈奴人便把乌贵的弟弟兜莫立为国王。车师与匈奴毗邻,这使得汉帝国很难控制,只要汉帝国军队一撤离,匈奴人马上会卷土重来。

兜莫坐在国王宝座上,也是如坐针毡,亲近匈奴人,必然要得罪汉帝国。唉,车师的王座是插满针的,坐上去可不好受。这个国王可不好当啊,怪不得前国王乌贵要一逃了之。想了许久后,新国王想了一招,举国迁移,向东迁到与匈奴的交界地附近,把原来的地盘空出来。

如此一来,原先的车师国(交河城一带)便成了荒凉之城,只剩下一些不愿意背井离乡的百姓。郑吉派遣三百名士兵入驻屯田。车师由此分裂为两个部分: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

汉军屯田部队入驻车师故地,引起了匈奴人的不安。车师故地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汉军在此屯垦,对匈奴本土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匈奴不断地派出骑兵骚扰汉军的屯田部队。

此时的匈奴,在南线上已经无法与中国相抗衡了,但是西线上,凭借毗邻西域的地缘优势,匈奴人仍然有机会,匈奴左、右大将各率领一万名骑兵,驻扎在匈奴西部,随时准备卷土重来。

正当郑吉的屯田部队在车师与匈奴人相持之时,突然发生了莎车国反叛的事件,使得郑吉的部队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二、奋斗在西域的勇士们(下)】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莎车国反叛汉帝国。

莎车国位于西域西部。西域位置略相当于今日的新疆,天山山脉将西域分为南北两部,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以西域的国家多分布在大沙漠的南、北两侧,大沙漠以北的通道称为“北道”,以南则称为“南道”。莎车国的位置在大沙漠的西缘,是南道与北道在交汇处附近的一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是比较重要的。

要说莎车国,先从下嫁到乌孙国的中国公主刘解忧说起,刘解忧与乌孙国王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万年(刘解忧的次子),万年作为乌孙国的使节到了莎车,此时的莎车国王因为没有儿子,非常宠爱万年,把万年当作儿子来看待。几年后,莎车国王去世。莎车国就上书汉帝国政府,请求让万年来继承莎车国的王位。

因为万年的母亲是中国人,宣帝刘询当然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当时万年正在中国,所以刘询便派出使节奚充国护送万年回到莎车。

可是当了国王之后,万年表现很糟糕,暴戾无度,使得莎车国臣民极其失望。

原莎车国王的弟弟呼屠徵,密谋推翻万年的统治,便秘密与邻国达成协议,借助邻国的军事力量,与国人一起武装对抗国王万年。莎车国内战暴发,万年因为残暴失去人民的支持,最后兵败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汉使节奚充国。呼屠徵坐上国王的宝座,心中非常恐惧,因为凡曾经诛杀汉使的国家,必定会遭到汉帝国的最强烈的报复。

呼屠徵不得不考虑退路,惟一能对抗中国的,便只有匈奴了,于是密谋勾结匈奴人,对抗汉帝国。

此时匈奴正对车师国的故地进行猛攻,郑吉的屯田部队人数少,比较被动,躲在城内固守,与匈奴人相持。莎车国王呼屠徵认为郑吉是无法守住车师旧城,因此便派出军队与使节,到南道诸国,向各国政府宣称:“北道的中国屯田守军已经被匈奴击破,北道诸国已经向匈奴投降。”

西域这些国家,面对汉帝国与匈奴,都是采取骑墙政策,一听说匈奴人占优势了,哗的一声,很多国家便倒向匈奴一边。然后呼屠徵又派使节到北道诸国,又唆使一些国家背叛汉帝国。

西域的局势急转直下,驻守在车师前国的郑吉屯田部队既要面对匈奴人的猛攻,又要防止后院起火,处境十分艰难。

此时,又一位帝国英雄挺身而出。

这个人是冯奉世。

冯奉世是个大器晚成之人,文武双全,他精通《春秋》,颇有学问,同时也学习兵法,富有韬略,为人果断敢当大任,有胆有识。早年冯奉世曾担任小官,后来失业在家,到了三十多岁时还无所事事,但却有一个人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这个人是曾担任前将军的韩增。在韩增的保荐下,冯奉世到韩增军中担任军司空令,在本始三年(前71年),随韩增大军北伐匈奴。

因为汉帝国与西域联系非常密切,派往西域的使节非常多,这些使节中固然有象傅介子、常惠、郑吉这样的杰出人士(傅介子虽然勇猛过人,但作为使节刺杀楼兰王,道义上讲不过去),但同时也充斥许多无本事、狐假虎威、贪污腐败之辈,便得西域各国不堪忍受其苦。这也是为什么西域一有风吹草动,便有很多国家反叛的原因。对此宣帝刘询也很头疼,下令让大臣们推荐出使西域的合适人选。

元康元年(前65年),韩增向宣帝推荐冯奉世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节,冯奉世的任务是护送大宛使者回国。

冯奉世一行人走到半途时,得知莎车国叛乱的消息,南北两道诸多小国或是受莎车国的欺骗,或是受威胁,纷纷扯起反叛大旗,情形非常的危急。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冯奉世没有慌乱,他与副使严昌一起商议对策。冯奉世对严昌说:“如今鄯善(即原楼兰)以西的南北两道交通均被阻断,郑吉的军队正与匈奴人在车师故地苦战,势力孤单,无法腾出手来解决莎车国的反叛。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