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信息闭塞的家长进一言
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是一个女孩。她特长很突出,多才多艺,舞蹈比赛得过北京市第一名,书法比赛也拿过全国一等奖,我现在还保留着她送给我的一幅书法作品。
我给这个女孩的班带过一次课。课后,这个女孩就找到我,想问一下她今年能不能报考北大。因为她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心里不太踏实。
我和女孩聊天之后,才发现她身上有这么多特长,就跟她说:“我看你这个特长挺明显的啊!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她问:“怎么利用呀?”
我说:“你没参加那个特长生测试吗?”
她说:“我不知道。”
我有点儿不敢相信,说:“你真不知道?你这么好的特长,你父母就没为你咨询咨询?”
她说:“我父母也压根儿不知道。”
那时候,特长生测试的时间已经过了。我说:“真是太可惜了!你得过北京市舞蹈比赛第一名,还是书法全国一等奖,你要是参加北京大学的特长测试的话,肯定能通过。”
后来这个女孩参加高考,考了599分,但当年北大录取分数线是600分,她以1分之差,没能进入北大,如果参加特长测试,她至少能加50分,上北大绰绰有余。她最后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又以优异成绩保送到了北大读研究生。
本来,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没有哪个老师告诉她去参加测试,她父母没留意,她也不知道,高考时,她的特长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
我说这件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这些家长,这些当老师的应该成为学生前途的设计师。作为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你应该了解高考的政策,了解国际国内教育的动向。
比如说,现在国外有好多大学,为了吸引优秀的中国学生,把许多奖学金名额留给了中国学生。
再比如,2006年,香港有六所大学、澳门有三所大学在国内招生。这个信息,作为老师、家长,你也应该知道。
还有国家为鼓励各类人才的成长而出台的一些特殊的招生政策,比如保送、委培、定向、国防生、特长生及自主招生等等,这些招生政策,作为家长和教师来讲也应该知道。这样好提前给孩子一些指点,提前设计,扬长避短,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运动:7+1>8(1)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
在林中,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正拼命地锯一棵树。
“你在做什么?”这人问道。
“我在锯树。”那人回答。
“你锯多久了?”
“已经4个小时了,不过进展还不错。”那人说着,汗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你的锯看起来很钝,为什么不把它磨快了再锯呢?”
“你真傻,我怎么能停下来,没看我正忙着嘛。”
那么,是谁傻呢?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这个人停下来,用15分钟时间,把锯好好磨一磨,那人锯树的速度可能要比现在的快3倍。
有个理论叫做:7+1>8。就是7个小时的学习加1个小时的锻炼,效果绝对大于8个小时的学习效果。这也是科学验证出来的一个道理。道理很简单,身体有活力了,状态好了,学习效率会成倍提高。
我提倡并要求学生每天运动一个小时。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以后,我班里所有学生都要到操场上锻炼。晚间下自习课,好多学生都到操场跑一圈。有时候都到半夜了,还有学生在操场跑步,那就是我班里的同学。
这个跑步的运动习惯,是我在山东沂水一中当班主任期间,开始在班里提倡的。你想呀,有些农村孩子,家庭生活条件差,又是在一个非常时期,怎么能承受起学业的艰苦和精神的压力?我跟同学说:要是没有体力,你凭什么打硬仗?你的营养能不能跟上,这是你家庭的问题;你体魄是不是强壮,我当老师的有责任。
跟同学们讲清道理后,我就对他们做出硬性规定:每个同学每天下午都出去跑步1小时。那时,每天下午有一节课外活动,我要求同学全都出去跑步,不管你上哪跑。
而我就站在教室门口验收。谁大汗淋漓的,好,你进去吧;谁要是没流汗,那好办,明天我的数学课你就别上了,你去跑圈去,什么时候跑出汗,什么时候回来。因为班上总有那么几个懒汉,所以我才不得不采取这一招。
其实,当你把道理讲明白后,你采取任何硬性的措施,都会得到理解并得到有效贯彻,大多数同学都能自觉地跑圈。
高中期间,我女儿每天晚上都在附近操场跑4圈。一开始我陪着她跑,她跑上瘾以后,就不用我陪了。复习比较紧张的时候,她就会说:我出去跑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