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二章读后感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求可能会发生变化,而符合要求则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永远想着的是:如何去做对,并且第一次就做对。”

接着,克劳士比宣布讨论告一段落,他们可以放松一下。和上次的休息一样,他们又可以尽情地享用克劳士比精心准备的奶酪和小甜点。

只不过,这一次音乐变成了中国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首由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钢与何占豪在1958年冬创作的作品,时而绵长幽远、深情舒缓,时而轻灵欢快、激情澎湃,是当之无愧代表中国民族化交响音乐的经典之作。

杨两眼微闭,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沉浸在这如痴如醉、如歌如泣的音乐之中,他已经陶醉了。

突然,盖瑞在阳台上惊呼一声,“快来看呀,多大的蝴蝶!”比尔和克劳士比立刻凑了过去,他们发出了一片惊讶的叫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总结(2)

“哇!多漂亮的蝴蝶!”

“上帝,这简直是个奇迹!”克劳士比也惊叹道,“杨!快过来看呀!”

杨正在享受他的音乐大餐,他中午已经看到了那只蝴蝶,但他还是过去了。杨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数十只跟中午一样硕大的蝴蝶,它们形态各异、五彩斑斓,像一群美丽的精灵,围绕在那只雏菊的四周翩翩起舞、流连忘返。那只雏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放,嫩绿色的小叶子和淡黄色的花苞,中间裂开的缝隙像是花儿绽开的笑脸,它笑得那样的灿烂。

“他们一定是天使!”比尔感慨道。

“是的,他们是天使!”杨不禁心里一动,呐呐地附和道。他联想到刚才的音乐,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天意。这时候,杨才意识到黄昏已经慢慢地走近了这座城市:落日的余辉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使得他们四个人看起来都满脸通红,像喝醉了酒一样。这时正值下班高峰,从阳台望下去,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整个城市像是一个烧了一天的大锅炉,正在慢慢地熄火。

。。

差不多先生

在经过短暂的放松之后,他们又回到了房间里。克劳士比拿出了一篇文章,把它交到杨的手里,说道:“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收藏的一篇文章,它恰恰切中我们许多人的要害,那就是凡事持一种‘差不多’的态度,杨,你来把它读一下。”

杨接过那篇文章,竟是多年前胡适先生的名作《差不多先生传》:

历史上,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一个差不多先生……

“中国的胡适先生于1920年写下了这篇文章。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依然是我们当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在那个寓言之中的明明和聪聪——几乎就是这样的原型,他们依然活在我们中间。”克劳士比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