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一部盗墓的纪实电视剧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更大的问题是,就算朱姓明朝皇帝是这样的葬姿,秦、汉、唐、宋帝王的葬姿是这样吗?目前此仍是一道无法破译的密码。

后记(1)

当提笔写“后记”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因为我现在的感觉就一个字“累”。

我并不是可以坐在家里写作的专业作家,我没有固定的写作时间,不谦虚地说,我都是将别人喝咖啡、打麻将的时间里拿出来,再将休息时间挤一点,进行写作的。我目前供职于香港一家媒体,我的身份是“记者”。一边要采访报道,另一边要考虑“盗墓”,期间的思维倒换,是颇让我痛苦的。幸好,自己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这方面原始资料,正式写起来也并不太困难。

为了写这本小书,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光《二十五史》、《资治通鉴》,这些以前不看的“大书”,我就从头到尾翻了两三遍。至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异苑》、《太平广记》、《南村缀耕录》、《齐东野语》、《金陵琐事》、《子不语》、《白下琐言》等诸多古人笔记,看的遍数就更多了,本来想把参考书列在后面的,但我一看太多了,也没有时间列了。

每每阅读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时,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祖辈学人在写作时,没有我们现在的电脑,没有我们现在的电子书库,凭的就是博闻强记和一支秃笔,那要多付出比我们多多少倍的努力啊。而在感动之余,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再努力,给我的后人留下一些东西。

这本书的“构思”时间已很久了。

我最早知道盗墓大概在七八岁时,当时俗称“挖坟”,已是大陆“文革”后期。那时我住在乡下,当时农村物质贫乏,连柴草都紧张。有的农户没有柴草时,就去野荡里捡拾废弃的棺材板回家当柴划。燃烧后发出一股怪怪的腐臭味,一闻就知道那家在烧棺材板了。而更有木匠,就地取材,盗一些棺材板回家,做成家具出售。有一次,邻村的一个喻姓木匠用棺材板做成的家具,被同乡人买给闺女做嫁妆,事发后,新娘家人顿觉不吉利,找上门讨说法,把木匠暴打了一顿。最后,木匠赔礼又赔钱,方了事。而从此木匠也不能再干了——他做出来的家具没有人愿买了。

此后,对盗墓就留心了起来。直到有了更多的阅读,才知道盗墓的久远和古老。

我并不是学历史和考古的。考大学时,报了南大的历史系,但因为120分的数学卷,仅考了54分,自然是没门了,只要不情愿地读了一所财经学校。但由于对历史的偏好,我对历史的关注和阅读更勤了。一点不夸张地说,虽然是财经专业,但我几年读下来,文史方面的知识并不比历史系学生差,甚至更高、更扎实。

为什么现在才写?这要说说新浪博客了。

2006年元月,我应邀到北京参加新浪网的一个活动。当晚活动开始前,博客美女编辑小顾,拉住我不放,说我也是名人,请参加名人博客的写作。我当时只是礼貌性地应了下来并不想真写,我知道顾编辑这话是哄我写博客,我哪是什么名人啊。活动开始后,从来没有得过奖的我,却让新浪副总编辑侯小强先生抽中了二等奖。我这一高兴,就开始写博了,起名为“梧桐树下戏凤凰”(网址http:blog。sina。。cnlaoni)。

开始时,我写采访中遇到的名人、明星什么的,还有一些文化现象。但我不久即发现不对劲,写“活人”会得罪人。想到我手头有多年积累的文史知识,于是我便开始写“死人”,写帝王陵、写风水、写盗墓。而巧的是,当时盗墓小说热刚兴趣,我的博文受到了新浪编辑的青睐和网友的喜欢,点击量激增,目前已突破了二千一百万。就这样,由开始的断断续续,直到系统地写作盗墓。

或许有读者会说我是跟风写作,实际上这是误解。

我至今连一本现代作者写的盗墓小说都没有看过,不少出版机构会把这类小说样书寄给我,让我写上几句评论或作宣传推荐,但我一般也就是翻两页而已,违心地说几句“写得不错”、“值得阅读”一类的捧场的话。

后记(2)

如果要是跟风,我这本小书在2007的这个时候,就该出版了。不过,我因为错过了盗墓小说的“热点”,却碰上了盗墓文化阅读的高潮,此时出版也正是时候。

再回签读者常质疑我写作的一句话:不好好研究现实社会,关注盗墓话题有什么意思?

这里面的意思好大啊。古人讲,“事死者如事生”,反过来亦然;研究死人,就是研究活人。其中的道理我不用多说。比如大家现在喜欢谈的僵尸,为什么古人的尸体可以放置地下两千年而不腐,研究这个就会发现,古人的保鲜技术和手段比现代还高明;再比如,盗墓史上不同时期的盗墓特征,明显存留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汉魏时期,官盗和民盗交织进行,盗墓者多如牛毛,说明这个时期社会很不稳定。而有的盗墓本身,也在客观上给文化的传承带来的进步。如中国史学中一部重要著作《汲冢书》发现,就是公元三世纪魏晋时期盗墓者不准的贡献。

最后,我还要说两句要感谢的话。

一句是感谢我的媒体同行。有100多家境内外媒体的记者、编辑给我的新书写来了推荐语和祝贺的话。这些同行有的是我从业多年的新旧同事,有的我并非见过面,是我同事的同事。对于他们的热情鼓励,我受宠若惊,大名我请编辑已列在书后了,这里就不再一一提名致谢。

再一句,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庞总主编、姚远主任及葛忠雨、张海元编辑。在一开始,他们就在MSN上对我的写作给予热切的关注。在编校我的书稿子时,他们又花了很多心血,及至最终成书。

所以说,是中国工人出版社几位编辑的共同努力,才让这本小书得到顺利出版。谢谢啦!

2007年12月4日

于南京鼓楼区郁金里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霸气 书库 —http:。。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