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他按耐不住内心好奇,干脆一咬牙,甩开两条老腿追上去。幸而马车奔驰的速度不快,李逸风听到叫声,吩咐车夫停住,等黄元启上来。
坐到马车上,黄元启喘气如牛,累得够呛,不由埋怨起这位相交三十年的老友:“逸风兄,你到底怎么回事?”
此事过程,古怪到了离奇的地步。
李逸风不好意思地呵呵笑道:“元启,我如今终于明白当初此行在道安府黄宅见到那一幅‘笔画生精神’的字帖时的感受了。”
那时候木此行见到黄超之手中的那一幅“祥瑞镇宅”,笔画生精神,一看之下,便沉浸其中,简直不可自拔。出高价没买到后,当即心急火燎地赶到冀州来,想买叶君生其他的字,不料甚是失望,再没有遇见同一水准之作。
有好字而收藏不得,这对于爱字如命的木此行来说,端是百爪抓心,非常难受,连茶饭都吃不下。最后若非京师有书信来催,其杀回马枪,再到黄宅去出百贯重金收购的心都有了……
听到李逸风这么一说。黄元启的胃口被吊得更足,赶紧叫道:“君生写得字帖,赶紧拿给我看看。”
先前叶君生在一边写字,诸人基本都是静候着,而不会站到边上来近距离观看,因为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举止。故而大伙儿对于叶君生所写,不甚了然,只是听李逸风念读出声,隐约听到些。
李逸风满面笑容地拿出字帖来,小心翼翼打开。
其平心静气的模样。立刻招致黄元启的一记白眼,然而当他目光投往字帖,一路读下来时。白眼登时变成了红眼——
“好字,好字啊!”
几乎一模一样的赞叹词从嘴里蹦出来,一时间刚才剧烈奔跑的老骨头,腿不酸了,腰不累了。汗也不流了,精神徒然像回到二三十年前——那一年,夜探青楼,春风等闲度!
李逸风见状,干咳一声:“远启,你看完了吧。”就要收起来。
黄元启赶紧道:“没。我再看会,你忒心急了些,我再看会……”目光根本离不开去。
李逸风笑道:“远启。你何不找个机会请叶君生写一幅去?”
“对呀!”
黄元启一拍大腿,呼的站起,头撞到车篷顶上,生疼不已。
……
“君生……”
围在周围的诸人目光看在叶君生身上,已殊然不对头。
叶君生开张独酌斋之事。书院绝大部分生员都知晓,昔日经过郭南明那一桩非典型“演戏”事件。早闹得街知巷闻,事后不少人还专门跑过来亲眼看一看,看叶君生的书法到底到了何等造诣。
看过之后,失望倒不至于,可着实被吓到了。
无它,定价太高。
叶君生不过区区刚出茅庐的青年人而已,诗词上的名气又不能套到书法上来,在根基未稳的情况之下,居然敢定价一幅字一贯钱的价码,委实离谱。事实上从开始到现在,真正购买过叶君生的字的,就是李逸风、黄元启,以及后来的顾学政,三家而已。
他们买叶君生的字,更多的看在二王爷与九公主的面子上,老大都买了,他们能不跟进买一些嘛。而对于叶君生的字是否值得如斯价格,他们一向保持冷静的否定状态。毕竟人情归人情,不会不顾原则地溢美。
有时候话说得过头,就不是人情,而是阿谀奉承。
李逸风等人需要拍叶君生马屁?别开玩笑。
于是一直以来,独酌斋的生意都颇为冷清,近期更是再没有字帖卖出去。
然而如今,当众目睽睽之下,叶君生写一幅字竟能让作为冀州书法名家的李逸风失态,让人不得不对于叶君生有新的认识。
在其中,黄超之算最淡定的,起码经过木大师的鉴定,他已充分认识到叶君生书法的价值,此刻顿然想到:很可能叶君生灵感大爆发,又写出了一幅代表作来……
晕乎,这代表作一幅接一幅地冒出,甚是高产。挨得两年,叶君生岂不很快就能成为享誉内外的一大名家?正如他凭借数首好词成就北方第一才子一样,只要书帖作品过硬,名气传播开来,名家光环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