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千里来西蜀,欲问荆州那日还。
刘备不言声泪下,自思无策转吴间。
——
就这样那古刹和那幅画不知道传了几代人,直至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调元来到此庙中游览,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
长老和尚热情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山、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兴,然后把他请入方丈室内,办了一桌丰盛的素宴款待他。
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并将当年那幅字画拿了出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这么一说,兴趣陡增,随着长老和尚指点一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
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这句七字上联,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意也相同,难怪唐伯虎敢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已心中有词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道:“大和尚请借笔墨一用!”
长老和尚闻言大喜,立即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道:“请大人锦上添花!”
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上联之旁,写下一联:“书临汉墨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方丈室中。
唐伯虎留下的是高难度的上联,下联意境、格律乃至整句读音要对得工整非一般人之所能。
李调元也真不愧天下奇才,所对之下联,意蕴深远,平仄相对,整句正反读同音,可列上品!
但仔细推敲,又似略有瑕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联,严格地说必须平仄(仄读ze,平仄泛指诗文的韵律)、词性、意境相对。
李调元所对,平仄、意境均至完美唯“画上荷花和尚画”之“上”是方位词,应对以方位词为佳,以临对上,较为勉强,略欠工整。
而且那“画上荷花和尚画”是可以分解成“画上荷,花和尚画”的!
回头看看“书临汉墨翰林书”,分解成“书临汉,墨翰林书”语意不通!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抗日名将张治中将军游览至此,见了这绝句后又留下了“书中字迹治中书”的佳句,但是同李调元一样只是勉强接下回文联,但是可见张治中将军之文采!
想完了这诗句的来历我微微一笑,回头看了看空悟大师,见大师也正微笑的望着我,立即明白大师用意,原来这空悟大师还挺小孩子气,刚才在武术上其实空悟大师已经输给了我,所以现在空悟大师想和我再来场文斗!
想我那也是琴、棋、书、画,只通画画!怎能怕了这老和尚!
想到这,我在旁边桌上提起笔来刷刷写下一首诗来:
前贤出对意何殊,
后辈应征岂含糊
画上荷花和尚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