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在自己的签押房听完提举司的汇报,接着对张正问道:“今日京中粮价几何?”
张正乐呵呵地答道:“许少卿放心,地方夏收的漕粮虽然还没进京,但凭咱们常平仓粜出十多万石新粮,京中粮价前天就已落到原来的斗米七十文,加上少卿大力宣传今年粮食丰产,今日京中粮价已经跌到斗米六十七文。”
前些时日京中粮价一直居高不下,是他的一大心病,此翻新粮一入仓,许清掌握着京华时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宣传渠道,多日来报上总是出现各地丰收的消息。
“好好好”许清心中大感快慰,敲着桌子说道:“继续做好监控,一但粮价跌破斗米六十五文,常平仓立即停止出粜,万一米价跌破斗米六十文,常平仓还要立即购粮,一定要将粮价保持在六十文以上。”
张正立即答道:“是,许少卿”
这时冯雨却疑惑地问道:“少卿,这是为何?下官尝闻,前唐贞观年间,民生丰足,斗米才几文钱,被史书称为难得的盛世,少卿大人为何却要控制粮价下跌呢?”
幸好问这话的不是主理常平仓的张正,否则许清一定会失望透顶。
他看着冯雨耐心地解释道:“安溪啊,你现在身为司农寺的一员,对这些事也应该有一个了解,其实粮价并不是越低越好,就大宋目前的情况来说,保持在斗米六十文到七十文之间最为合适,太低会造成谷贱伤农,百姓种出粮食多了,可若是出粜价格过低,收入反而少了,民生会为之困苦;
但太高又会超出普通购粮百姓承受范围,市场其它物价也会被粮价拉高,造成整体物价混乱,市井萧条,百业不兴。
如何调控粮价是门综合性的学问,要结合市场其它物价来详加评估,当然,市场本身有它自已的调控能力,咱们要做的,就是不让它短期内下上波动太大就行了,世事洞明皆学问,安溪以后要在这方面多多留心。”
冯雨赶紧起身施礼说道:“多谢少卿指点,下官感激不尽,今后一定多多留心学习。”
“对了邓州到京兆府的道路修得如何了?”
“回少卿,邓州境内的已经修好,商山一带正在抓紧整修”
许清听了点点头,邓州境内山道少些,修起来自然容易,商山一带则是山区,真正难点就在这里,可惜了,这次常平仓的粮食转运是用不上这条通道了
HY:感谢彩云天的月票支持谢谢
第三百六十八章渭水泱泱
第三百六十八章渭水泱泱,到网址
第三百六十九章 青出于蓝
第三百六十九章青出于蓝
司农寺少卿的签押房里,许清还在和张正等人聊着青苗款的事,于清泉有些忐忑不安地汇报着,到目前为止,提举司内部已经查出七个案子,都是提举司人员在收粮时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的事情。
查出来了是好事,就怕上报的都是形势一片大好,那才是见鬼呢
许清淡淡地说道:“于寺丞,出问题并不可怕,就怕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若说提举司这么多人,没一个有些私心你信吗?
只要处理得当,莫纵容不法那就好,即日起,让地方人员相互监督,举报者有功,同时在常平仓设立举报点,接受百姓投诉,另外收粮时从京中派人到地方巡察,加强监督,我能想到的就这些,你自己完善一下吧”
于清泉连声应下。
这时大宋银行的宁平波却来了。
许清些愕然,随着银行各种制度的日渐健全,方有信这些股东也逐步淡出了日常管理,宁平波事实上已经成为总行日常事务的负责人;
许清不在时,大部分事务都是由他办理,事实证明他的能力非常不错,所以许清也有意识地加强这个心腹的职权,使自己既保持着对银行的掌控,又能从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
如今这个总行的具体负责人亲自跑到司农寺来找自己,就说明这事小不了。
“行长,属下有话要说”宁平波施完礼,又看了看张正等人才开口。
许清以为他是顾忌张正几人在场,不方便开口说事,正想让司农寺人员退出,宁平波却接着说道:“张大人和于大人在此正好,侯爷,事情是这样,虽然夏收才过半,但根据银行目前初步统计结果,青苗款的烂账比率过高,已达到了一成半;
这还只是江南各地统计出来的数据,今年中原地区大旱,根据咱们银行推算,这些地区烂账比率至少比江南地区高出一倍;
行长,银行在青苗款这项业务上,由于利息过少,本就不赚钱,如今再出现如此高的烂账比率,咱们银行光这一项每年就要损失近百万贯如此大的损失,属下不敢担待,只好来向行长请示了”
青苗款针对的都是那些困难农户,他们的还贷能力有限,出现烂帐许清早有思想准备,只是没想到连江南地区烂账比率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