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眼王相公向官家进的谗言,说‘方腊之起,由于茶盐法也’,而太师是‘入奸言,而归过于陛下’。官家当时大怒,把玉琼尺都撅了。……听说官家还要追究拟诏者之罪。”
“……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在,又复作此事!”童贯摇头叹着,回头看了跟在队列里的董耘一眼,他此次也因请功奏折也受了不小的封赏,正兴高采烈着,若是知道因亲拟手诏而被天子记恨上,却不知脸色会变成什么样。
童贯可以说是第一次庆幸自己宦官的身份,若是他只是普通的武臣,立了这么多功劳后,肯定要投闲置散个三年五载,等因功而生的骄气被消磨去之后,才会被再次起用。更别说他还私下罪己诏,劈面给了皇帝几个耳光。
不过他是无后的宦官,官家不可能会怀疑他会有叛心。况且道君皇帝是个重感情的人,虽然因罪己诏之事而愤怒,但最多也仅是生上几天闲气,不会太过降罪于他。
只是……北伐之策却要遭殃了。
自从神宗朝之后,几乎所有政策的变化,起因都是政治斗争。元佑年间,旧党得志,新法尽废;绍圣时,章惇为相,新法又起;现如今道君皇帝刚登基时,启用旧党,新法又罢,等过了两年,元佑旧臣上了党人碑,新法再次推行。
司马文正号称至公至正,但蔡京却是他一手提拔出来,不为别的,就因为当他执掌朝政,下令五日内废止新法之后,是蔡京第一个出力支持,并如期完成了任务。
而那时,不但新党对司马光的命令大肆嘲笑,蜀党的苏轼,甚至旧党重臣如范纯仁等,都认为此举不妥,只因他一意孤行才颁行于世——司马牛的外号就是那时叫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知开封府的蔡京的投靠和支持,是对司马光最大的帮助,否则,刚刚上任的司马相公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无疾而终,他的威信不免要大受打击。
以司马十二之智难道会看不出蔡京之奸——那可是熟读史书,写了资治通鉴的人呐——还不是因为蔡京做了他想做的事,帮他度过了政治难关,不得不因功行赏。
连司马光这等正人君子都为了政争把国事丢到一边,那梁师成如何会例外。现在梁师成已经开始动手,他最在意的北伐之事定然会遭到杯葛。当初他一意孤行,强行下了罪己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现在已经悄然浮现,如果不立刻反击,下一个就不是董耘了,而是他童贯。
长叹了一口气,童贯仰头望天,他实在没想到梁师成会做得这么绝,
‘是怕我跟你争宠吗?’
天子身边最亲近的也不过三五人。一个萝卜一个坑,踩下一个,才能再上一个。他童贯虽说也受信重,但他常年在外,自远比不上每日贴身服侍官家的梁师成那般亲贵。但他此次又立新功,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大涨,免不了要动摇梁师成的位置,所以那奸人才先下手为强。
“太师……太师!”身后人见童贯说了几句话后,就愣愣的默然不语,小声的叫了起来。
童贯没有理睬,只抬起手死命的抽了跨下坐骑一鞭,五尺高的河西骏马,放开四蹄,直直往杭州城中奔去。
他没空与赵瑜多磨了,如果赵瑜能把方腊之子送回那是最好,若是不给他也懒得再费口舌,直接奏请官家圣裁好了,让官家与东海王去扯皮。无论如何,他都要尽速回京!
注1:【续通鉴九十四卷】王言于帝,曰:“方腊之起,由茶盐法也,而童贯入奸言,归过陛下。”帝怒,甲戌,诏复应奉局,命及梁师成领之,而朱勔亦复得志矣。
初,贯宣抚两浙,令董耘权作手诏,罢花石以安人情。帝见其词,大不悦。及复应奉,贯又对帝叹曰:“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在,复作此邪?”帝益怒,董耘由是得罪。
第六十四章 等待(下)
宋宣和三年四月十八,壬午。 【西元1121年56】
基隆。
“童贯要回京了。”
东海安排在大宋境内中的密谍系统效率甚高,虽然基隆远在杭州南面两千里之外,但京中的消息只比童贯慢了半月,就传到了赵瑜手中。当了解到王、梁师成即将出掌复置的应奉局后,他很快就得出了与童贯相同的结论。
“童贯必须要回去了!”赵瑜重复强调着,“所谓三人成虎,从来没有政敌进谗于内,而大将能安坐于外的道理。若是他再留在江南,莫说日后统军北伐,说不定就连自保都难。”
“会不会迟了点?”赵文有些担心,“王、梁师成已经撕破了脸,不可能不防着童贯回京翻盘。何况他还下了伪诏,这是做臣子的大忌啊!”
赵文自度,就算是以他在赵瑜面前的亲贵程度,如果他假作伪诏,赵瑜也绝不可能把他轻轻放过,何况童太师可没有跟道君皇帝一起玩到大,同患难二十年的情分在。
“没关系的,童贯是宦官,没有功高震主的忌讳,私下罪己诏也是为国无暇惜身,道君皇帝不会怀疑他有什么私心,最多也只是心中不爽罢了。只要他能及时回去面圣,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往年的功绩,保住自己并不难。最怕的就是他被直接贬到外州安置,不得进京,那就完了。”
赵瑜虽是这么说,但他心里也免不了有些打鼓,他的底气来自于记忆中的历史,但是现在天下大势虽然依然按照他记忆中的流程发展,但细节却变动得太大,今次童贯吃回瘪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赵的性格,这些年来赵瑜已经了解得**不离十。对于身边亲信,道君皇帝还是很顾念旧情的。何况童贯在宫中自有势力,也有反击的力量,凭王、梁师成父子二人想一手遮天,根本做不到。而且这几年,王、梁二人势大,连蔡京也给逼得致仕,他们得罪的人并不少,以童贯的政治头脑,不会找不到办法对付他们。
“童贯自保也许没问题。但北伐怎么办?”赵文皱眉问道。“童贯死活没人会在乎。怕就怕北伐被耽搁。”
“王和他地恩府先生【注1】既然动了手。就不会放过童贯最在意地北伐之事【注2】。不过你也知道地。当年王因何执中而进。得志后为投靠蔡京又以二十大罪弹劾何执中。再后来与蔡京不合。倒向了蔡京政敌郑居中。现在又拜在郑居中死敌梁师成门下……”赵瑜一边说着。一边摇着头。他对于王这棵政治墙头草实在佩服得紧。每转换一次门庭就能升一次官。这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地:“金眼王相公这种就是纯粹地小人。哪边势力大。他就倒向哪一边。毫无节操可言。他早前还是支持北伐。现在他这一系与童贯闹矛盾。所以才开始反对。不过一旦童贯回京。做出点利益交换。他肯定又会改弦更张……根本不必担心啊!”
赵文从赵瑜桌案上地公文堆中找出一张纸。那是童贯发来要求引渡方腊之子方等明教余孽地公函:“即是如此。那这东西是不是可以丢到一边了。”
赵瑜瞥了两眼。扯过来揉成一团。当真丢到一边:“只要道君皇帝不介意。我也可以把这件事忘掉。”
“难道二郎你打算要把他们送回给童贯?!”
“怎么可能?!要是那么做了。我地脸面还要不要?既然投了我东海。即是我赵瑜治下子民。犯了法。我自当惩处。却没有把他们交给外人地道理!”
“所以就把他们全都流放麻逸?”放心下来,赵文开起玩笑。
“没有全部啊……不还有个吕将嘛!”赵瑜摇头笑道。他事前并没有料到,就算经历了如此凄惨的毁灭性打击,他们的信仰基础仍未崩溃,一百多人中却仍然只有一人愿意放弃崇拜摩尼。这种意志坚定的危险分子留在台湾并不合适,窜之四荒是比较恰当的惩罚,让他们去土著那里传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