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曹操见过梁衡,把一切都跟梁衡说明白,梁衡叹息,他的一二百个学生如今只剩下十几个人,荒年艰难,实在难以为继。
学生们即使留下来,也很难再买到粮食,只能暂时先回故乡,等年景好了再回来。
梁衡得知曹操是曹嵩的儿子,便将自己做个简单介绍。他是商丘梁郡人,前几年在洛阳某私学任教,发生“党锢”之难后,被官府驱逐出洛阳,流落到这里讲学授课聊以度日。
曹操听说梁衡是梁郡人,跟桥玄是同乡,便问梁衡是否认识桥玄,谁知梁衡不但认识,而且年轻时跟桥玄有交往,只是后来桥玄迁任边疆,之间断了联系。
曹操将桥玄的近况全部告诉梁衡,他乡遇到跟桥玄熟悉的人,令曹操非常高兴。
说起当地情况,曹操问梁衡,洛阳的情况看上去还好,为什么这些地方凋敝得这么厉害?当地官员难道不管吗?
梁衡说地方官府保官而已,谁肯真正当官为民。如今士大夫受到排挤,太监当道,皇帝虚位,天下再不整治,大乱难免。
曹操惊诧,问梁衡难道那些官员不知道这样对待百姓,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吗?
梁衡叹气:怎么能不知道,他们保住官位,比保住大汉的江山和百姓的死活重要。
曹操紧皱眉头,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些官员为什么不能明白,江山没了,他们还做什么官?百姓活不下去要造反,哪里来的江山?
梁衡摇头叹气:许多让老百姓期待的官员,都迷上了用职位换金钱,哪里还顾得上子民的死活。过一天算一天吧。
梁衡告诉曹操:这里靠近洛阳,不久将会成为战场。你要再晚来几天,我也要迁走。
曹操皱眉:战场?边疆防务不是还很好吗?段将军早几年还打了大胜仗。
曹操理解的是外敌入侵,梁衡指的是内乱。
梁衡见曹操不明白,也不便点破,苦笑摇头。
早上八点,梁衡的十几个学生一起前来听他讲课,他们的礼仪之正规、穿衣之简朴、面庞之清瘦、目光之坚定……对梁衡之尊敬,使曹操肃然起敬。
私学只是在房子和办学条件方面比不上官学,其实他们学得更刻苦,更艰难。私学子弟们明明知道想要通过上私学谋一官半职何其之难,这不妨碍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对未来的期待。
学生们听说曹操从洛阳来,是太学的毕业生,更是大司农之子,此番壮游路过,很是敬佩和羡慕。相互行完见面礼,就认真地围着梁衡席地而坐,静心听讲。
私学讲课也按照十三经分基本科目,除此之外每天一个议题,由学生提问,再由先生讲解,如此相互,教学相长。
梁衡今天讲的题目是:老子是否真的出关而去?
梁衡在讲解《道德经》时,身形并茂,神色超脱,如同老子在世。
学生们陆续问问题,老子出关以后回来了吗?他当初为什么出关?是壮游,还是像曹孟德这般为了考察?
最后一个问题问得所有人大笑。
梁衡对每一个问题的讲解都妙趣横生,且平易近人,竭尽所学。看来私学先生想要招收学生,就必须练得一身好本领。
官学教授拿着津贴和好工资,享受社会声誉,每天课程就那么一点,可以到别的私学客串讲学赚钱,还能以各种名目申请国家特殊经费。私学则不行,这关系到先生的收入和名望,成败和是非。
曹操听梁衡讲课,颇有收获。下课后,曹操和学生们一起来到他们住的房子。虽然是矮小简陋的“学庐”,跟曹操在百工课上学习建造的“猪圈”差不多。但里面整洁干净,每个人的床铺整齐排列,简单的洗漱用品摆得有条有理。
每人一张席子、一个土坯包着布当枕头,一床单薄的被子。席子有的是破的,棉被还打着补丁,可能只有很少的棉絮,但不妨碍这些物件和使用它们的主人那样不可轻视。
朝廷的新生力量不仅在京城,更多的在民间!这些学子们很多一生都无缘仕途。曹操感觉国家在浪费人才,浪费生命!
第三天,曹操拜别梁衡和众子弟,前去曹阳、郏、函谷关。梁衡的妻子准备了一个布包给曹操。袋子里有三天的粮食和一点钱,够曹操游历一番,节俭着用,应该能平安回到洛阳。
曹操接过布包,梁衡家已经很困难,怎么还能带走这么多资用?曹操跪地拜谢,坚决不要钱,只愿意留下大约一天的粮食。
梁衡扶曹操起来,语重心长:孟德,在家千番好,出门事事难。年轻人,你想壮游,看看天下的状况,这很好。不过要记住,只有在保存自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曹操点头,知道梁衡在告诫他不要轻易将粮食和钱全部给别人。
梁衡要曹操见到桥玄一定要待他问好,他们将要迁往弘农山中,开辟山林,自耕自足,躲避即将到来的乱世。
后来,曹操西征张鲁,路过弘农,还专门前往山中找寻梁衡,可惜从此一别再无音讯。曹操如同翻开梁衡和那些私学子弟的人生,只是看到刚完成的部分,却再也无法看到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