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也是人,也有温暖的情感和忧伤的爱恋,对生命、对美好事物,唯有用爱对待,才最珍贵!
又有学生问了很多一直困惑的问题,郑玄都一一耐心解答,博得学生阵阵喝彩,掌声如夏日的阵雨,此起彼伏。
郑玄的结束语:我所理解的十三经,包含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学术经典,是我们通过学习完善自身,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完美结合,获得对自然规律了然于胸、进可做事为民、退可守身自修的达观人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到逆境,要像万物等待春天那样具有耐心,遇到顺境,要像天地那样一日两重变化,一年四季区分,审视自己的作为。
“自我”的觉醒和完善,有顿悟,也有循序渐进的彻误,这个过程有开始,没有停顿,结束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很多人一生无法完成,但这不妨碍有志探究“规律”的人们的热情。
最后,很感谢伯喈总长,没有让我和各位失之交臂,我从你们那儿得到很多新的见解和知识。
十年的漫长经历,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我感激太学,感激教授过我的贤哲们。
从今开始,希望我能和你们,一起行走在参悟“自然之道”上。
郑玄前来太学讲学,如同惊鸿一瞥。他只在洛阳讲学三天,所有活动范围都在太学内,连洛阳的街道和新修缮的皇宫的屋顶,都无暇看到,三天讲完六场讲座后,就悄悄离开洛阳,奔赴遥远的东莱。
东汉末年,皇家大厦风雨飘摇,世事凌乱,郑玄一生颠沛流离,曾经受曹操之邀,为刚刚建立的许都太学院编写教材。
生命的历程不在于别人能给予多少,而在于自己能创造多少,他的学术成为后世千年不朽的儒家典范!
讲座结束后,曹操他们几个走在回家的路上,袁绍还沉浸在郑玄的课中:怪不得他的私学有千人之多,上他的课真是享受。
胡母班盛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经神”的课改变了我对私学的认识。看来私学确实藏龙卧虎。
张邈补充:郑先生有十年官学从教经验。
曹操点头:嗯,有官学的严谨和广博,有私学的灵活和飘逸,可谓双绝。我要能当上郑玄那样的大学者,感觉也不错。
袁绍嗔道:拉倒吧,阿瞒。就你,遛门撬锁偷新娘,别把学生给教坏了!
袁绍说完就跑,曹操追着他嬉笑打闹,一群初长成的青年,奔走在公元173年秋天的洛阳大街上。
历代帝王无数,“经神”郑玄绝无第二。由于历史原因,他和他的经学被淹没在洪流之中,却无法掩盖他和他的学术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珍宝。
毫不夸张地说,能有幸在郑玄的私学里求学,有些方面胜过洛阳太学。自此以后,曹嵩除了偶尔听到曹操说桥玄的事情,再听到更多的就是提到郑玄。
太学刮起一股强烈的“经神”风,且影响深远,经久不息。
曹操他们自发组织了郑玄“粉丝”团体,共同研究郑玄的生平,给郑玄写信、邮寄文章和提问,甚至还邮寄吃用、钱物。从东莱到洛阳的驿站,霎时间成了一条热闹的邮路。曹操他们还计划要远涉山水,去东莱追随郑玄。如果可能,像孔子的学生那样,留在郑玄身边一直学下去,直到郑玄去世,再为他守孝三年……
“郑粉”们果真会去东莱追随郑玄吗?
人生最该享受的幸福
郑玄之风长刮不息,曹操和同学们甚至想好了要在假期前往,可四年级课业繁重,想要分身乏术。有了总长蔡邕的改革和努力,众多当世学界名流来到太学授课、讲学,使得原先古板、僵硬的课程变得多姿多彩,学生们都感觉很快乐,很幸福,觉得学习知识,接受“教化”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太学生进行音乐的培养。
音乐不光指声音,还有它的寓意和本质。
音乐教室内,靠墙壁摆放着巨大编钟,一共有六组三层,架子上摆放各种当时流行乐器。
又是让曹操最头大的音乐课,他很纳闷,为什么他就没有音乐天分?什么宫、商、角、徵、羽。除了会在酒酣之时吼两句,对乐器一窍不通。还有那么多始终弄不懂的乐理,为什么音乐的声音和节拍要用这五个平凡不过的字代替?
蔡邕带领学生们一一认识乐器的种类,重点讲述编钟:编钟的发声原理是用小木槌敲击钟体,和空气共鸣,发出不同的声音。
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编钟需要铸造,钟体大小需要计量,钟的数量和变音越多,奏出的音乐越细腻,一组六十四钟能敲击出如同人的歌喉的完美声音,所以它又叫“歌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