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见着了海州的繁华与成绩。终于放宽了心。不再担心沈欢等人夸大其辞犯下欺君之罪。
而且有这海州的功绩在手,对于提拔沈欢上位就更有伊心了。
王安石等人倒是有点吃惊,海州井井有条的秩序令他们感到了压力。一州之地。三四年时间即繁华直逼京城,他们虽然有所耳闻,今日亲见,惊得嘴巴都可以吞下鸡蛋。不过另一方面就是坚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在他眼里,海州有此规模还是变法的效果。虽然说沈欢的法令与他的不大对付,然而却也是变的结果!至于吕惠卿等人,心思就复杂得多了,一路沉默,话也不多。
另一个最满意的就是赵殒,一路兴致勃勃,看东看西,问这问那,最后直叹不虚此行。海州功绩实打实就在眼前,他也打消了对沈欢的怀疑,心想果然是能臣,三四年可以造出一个天下第一州来,如果给他更多的地方,岂不是,,
赵颍又是激动又是彷徨,勾起了沈欢昔年的好处来。
,,
七月初七。
七夕。
一大早,天子等人做客海州大学。
这次招待的主人是欧阳修,他不辞辛劳,愣是以老迈之躯带着官家游览了海州大学上千亩之地。一路引见介绍。
海州大学是新奇的,执行的模式与所教的科目,都与众不同。欧阳修说它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大宋百姓能学有所长,就算考不上科举。也能有一技之长,不至于穷困潦倒。
这话正中天子的心思。
大宋朝的一大弊端就是冗官。或者说,科举取士太多。虽然说自治平二年开始,科举固定是三年一考。然而每科取士三百多,几十年下来。就是几万人。
老赵家为了收买天下读书人的人心,一旦考取,即领俸禄。官员职位是有定数的,然而僧多粥少,大宋朝依然着一大帮子什么事都不干的进士领着朝廷发的钱财!冗官造成的觅费是压在天子心头的一大石头,撇都撇不开。他也没有魄力说那些没有官职的人不再领钱,否则施行了上百年的制度就会崩溃,随之而来的肯定是读书人的离心,以及漫天的汹涌怨言。
这一点,就算王安石也不敢碰触,只敢改革考试制度罢了。
读书人没有别的本事,科举是他们的最大出路,没有科举他们会饿死也说不定,因此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涌到科举考场上。
现在海州大学别出机抒,教科举,教算术,教记帐,教冶炼,教建筑。教工匠,都是让人有一技之长的科目。而且大多很实用。学成出来。去哪都能谋一份生计。
读书人也是聪明人,他们也知道几十万的学子能科举考中的三年也就那么几百人,如果有得选择,他们也不会挤在一条独木桥上一杂道走到黑,只不过以前是迫于生计罢了。因为除了科考,他们学到的东西不足让他们在社会上成活。现在好了,海州大学设立众多实用的科目,一旦学成,工作的机会更大。除了天资聪颖一心混迹官场的学子,更多学生特别是农商子弟选择专攻其他科目。
为天下读书人另谋一条出路,一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二来安抚住那些没有高中的读书人,一举两得,实在是一个很妙的法子!
赵殒大力赞扬了欧阳修等人。称赞海州大学走出了一条新路,是大宋各处书院的模范。为了引导更多学生去学其他技艺,赵殒没有选择科举院的地方反而跑到工匠院处当着众多学子的面做了一番激励的演讲。
直到欧阳修的介绍,众多学子才知道大不引久午来到了海州,而且就在他们眼前,顿时群情汹涌。耐
赵颍等人此行并没有大肆宣扬,虽然也不隐蔽,但是海州大部分百姓并不知道天子已经驾临海州。
赵殒的演讲很短促,但很成功,说什么让他们努力钻研学有所成,寥察几句就可以让众多学子铭记一辈子了。
直到赵颍离开海州大学,众多学子还沉浸在天子驾临的震撼与荣先,之中!
晚上回到海州旧城,天子微服与民同乐,参与了民间七夕祭天的氛围。这一晚,他睡觉都笑醒几次。
七月十一。
沈欢与天子一行人集现在海州东海县海滨。
这次作为陪同向导的则是郭逸。
早上游览的是海边长达十里的大坝。水泥构建,一阶接着一阶,由下而上,就像上天梯一般;由上而下,万里海面,一望无垠,着实令人震撼。
坝旁绿树成荫,花草茂盛,海风吹来,鬓发与水气齐舞,花草与树叶同飞,又是一副唯美的写意图。
赵颍是第一次见到大海,长那么大一直窝在深宫的他第一次给大海的宽阔与壮观震撼住了,张大着嘴。许久说不出话来。
旭日斜映,一望无际的海水就像一面大得足以容纳天地的镜子,散发出万丈光芒,波浪粼粼,泛着白光耀花了人眼。
浪声温诣,轰隆作响,令人的心胸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也舒服了许多。
在大坝,在海边,赵顾流连忘返。
下午参观十里盐场的时候,随行的人就少多了。或者说有资格进入的就寥察几人。赵殒、司马光、王安石、弗修、沈欢、郭逸、苏轼。不过七个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