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陈布雷女儿陈琏的下场 > 第38部分(第1页)

第38部分(第1页)

亦如此,今王芸生君文得其十之###,先生有传人矣。

先生早岁入同盟会为会员,革命大义,不只习闻之且亦力行之,故其认识国民革命为最深,近年未著党籍,然未尝一日不以中国国民党之荣枯盛衰,引为自身之休戚,尝谓今日之吾辈责任,在保障中华民国,因之,即不可不尊重中国国民党,欲恢复中国独立尊严与求得中国自由平等,宜全国协力,国民不能对党冷淡,而党则必须自重。其论释三民主义,见之文字谈论者,谓民族主义之中心在春秋大义,在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传统精神,在不受侵略亦不侵略兼并,其手段为国防。民权主义之中心在造成中国的彻底民治,其途径为尊重不违国家利益之言论自由,使人人对国事具有负责之自觉,在战时则应绝对尊重国家纪律,而其手段为教育。民生主义之中心在使民众普遍有生活,而在战时应使人人乐意过平均刻苦之生活,其手段则为经济建设。此皆能把握三民主义之最高义谛,同盟会时代之意气与血液,民元以后革命党人之艰危奋斗,贯注于先生之脑筋而凝集为真诚笃实之思想,又前瞻世局,一秉爱国公识而努力,以求国民革命之成功,洵非涂饰门面者可比。先生尝语余“民国元年我曾一度事中山先生为总统府秘书,引为毕生之殊荣,十载艰难,何幸乃有继承,中山先生志事之全国领袖,国民党员如何可以不尽力。”此言真足令人感彻心脾也。

先生自民国二十四五年后,对余之交谊由文字气谊进而为道义之切磋,半年以来,过从谈论尤密切,其论世界局势,论敌情,论战局,论一般政治者,或不必殚述。而其在此次病作以前之两段谈话,宜追纪之以告于同志与青年。

其论国事前途者:谓“千言万语必须巩固国家基础,他事有可商,此义无疑问。中国前途决定有希望,但同时不是无危险。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与道义上负有保障民国之责任,亦有权要求人民以服从战时政令,以巩固国家基础,然负责所以求成功,此为最要义。一切政治经济与国防上之缺点,必须勇于改正,地方利病,人民痛苦,必须敏于发觉,勤于救济。负公务责任者,其身伤欺其责任本同于党员,应自知为公仆,不能再泄沓因循,不能忽略此大义。中山先生之国民革命,原是要国民大家负责,所以实行民治是天经地义之事,但不断改善实际,尤应放在实行民治之口号之先,今日大家应负责不可自己有责不负而卸责于他人,党内之党员如此,党外之国民亦如此。譬如作战,部队位置有前后而任务无分别,同船一命,今日之事,此一语尽之矣,而尤要者为提倡风节善导青年。”

陈布雷痛悼张季鸾(3)

其论提倡风节善导青年者,谓“今日士流之风气最可注意,而青年训练宜使有定向。今日青年真有极可爱者,但青年界现象亦有极可忧者,青年只要有热情,有才气,有志趣,则幼稚急躁并不足为患,惟浮薄放荡,冷酷颓废,不知自重,流于自私,此而不予挽救,则无异国家百年生命之自残,因前者不过是浮面病象,而后者乃是难治之痼疾,凡标新立异,激越以鸣高,其实皆出于贪竞自私,无以自立,故无以自守而自重。国民教育应教做人,教立志,要使民族少年成为有建国医国共同意志之国民,必须期待每个人有刚健不屈的人格,如此则国家利益所在,即天职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中国之前途,乃有真实继起负荷者。中国本来有教导做人的极好标准,余以为即在《礼记》之《儒行》篇,有人或以此篇为汉儒伪托,要知即令汉儒所为,但其所提倡刚健特立之儒行,实为我民族二千年前固有精神,中国欲成为世界第一等国家,此必须特别提倡。”先生告余此语时,目炯炯而语音特沉着响朗,如有千万俊伟青年环立其前。越日而《大公报》有“论政治教育”之一文,特别标揭“儒行”,此当为先生最后呕心杰作之一。青年之景仰先生者,不可不重检四月二十六日之《大公报》社评与儒行本文而一读之也。

季鸾先生所给予我之印象太深,嘉言大多,凡他友所已道,兹均略之,谨述其有系于国家民族与教化之大者,泫然书之,而犹不能尽。呜呼!善人逝矣,其精神不死,其立言乘教之苦心。永远不死,奕奕光辉,如在左右,邦人诸友,吾党同志,必有以慰先生九泉之望也。

悼文中,陈布雷对张虽无国民党党籍,但服从蒋介石的评价大体是符合事实的,解放后也有人称张“亲蒋”、“媚蒋”,“《大公报》对蒋介石是小骂大帮忙”等等,但是无可否认,张季鸾是爱国的,对重大事件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例如1936年的“七君子”事件,因为1919年,张在上海《中华新报》任总编辑时,与沈钧儒共事过(沈是主笔),两人私交甚笃。陈布雷在日记中对沈钧儒多有诟病,那是他的立场所至。据说庐山谈话会中,叶楚伧想让沈钧儒等俱悔过再由杜月笙保释,送到庐山开会,以掩饰当初逮捕七君子并未做错。当时陈布雷、张季鸾都在场,蒋介石说“不要这样麻烦了”,叶楚伧却说:“钧座放心,沈钧儒已同意这样安排,”蒋指示“一定要在开会前把他们送来,”谁知沈钧儒等不买账,写了一篇“答辩状”,当时报上不敢发表沈等“答辩状,”张季鸾当然经陈布雷默许,在《大公报》上发表了沈等的“答辩状”,1937年7月31日沈等七君子无条件出狱,被接至南京参加最高国务会议,张季鸾特地在中央饭店门口迎接。陈布雷虽未直接与沈等接触,但他是默认张季鸾这样做的。西安事变,陈布雷通过张季鸾的《大公报》,连续发表社论,指张学良“叛国”,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回京,被软禁起来,张季鸾认为张学良悔过“是真诚的,”这一点陈布雷也有相同看法,但他不敢明说,1937年6月初,张季鸾去庐山参加谈话会,张季鸾还向蒋力谏放张,蒋介石不表态,张季鸾激动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1937年7月19日,蒋介石召集在庐山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达成改组工农红军为国军共同抗日意见,召见了张季鸾,陈布雷也在场,蒋只告知张一个字“打”,张就逢人便说:“《大公报》方针已定,我刚才见了委员长,他表示抗战决心已定,一个字——打!”《大公报》就全力宣传抗战,陈布雷其力乎!

其后,王芸生接了张季鸾的班,在陈布雷日记中,代替张与陈打交道,陈布雷代表国民党控制《大公报》,主要通过张季鸾、王芸生等之私交,并不强制下令,而是潜移默化,让新闻界为国民党做“小骂大帮忙”的事,当然,在爱国这一点上,张季鸾应该说是不亏的,当然,陈布雷在经济上也帮了《大公报》不少忙,战时外汇很紧,陈布雷在日记中常记有给《大公报》搞了几十万美金以购买设备和新闻纸。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陈布雷对子女、家乡情钟万千

从1940年到1942年,陈布雷对大哥与四弟和子女仍寄以极大关心,特别是对他的爱女陈琏,因1941年“皖南事变”,一度失踪,陈布雷更是日夜焦虑,他托他的外甥翁泽永给郭沫若当秘书之便,向周恩来打听过下落,1942年初得悉陈琏行踪后,在日记中几乎有20几次记到怜儿怎样怎样,一片爱女之心跃于纸上。

1941年9月14日日记中记到对子女教育,那一天是星期日,陈记:“七时起,为迈、远、遂三儿各书一自省课目,召集讲解之,盖性行各有偏至与缺点也,讲毕付之保存,细儿亦与于听讲焉,致泉儿皓儿各一书……”,这时陈琏已失踪几月了,陈布雷觉得非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管束了。1942年元旦,正逢其妻子王允默50岁生辰(1月26日),陈布雷在元旦日记中记:“……十一时到官邸谒委员长。行礼毕并报告数事,旋奉命至交通银行访友未遇,留剌而归,即偕九妹、细儿等回老鹰岩,今日为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并预祝允默五十生辰(一月廿六日),特在山寓备酒肴汤团,集家人作一日之欢,肴馔系四弟望弟所备,到四弟、七弟、二儿、三儿及实之、积祚等十六人,欢叙至四时始散……余饮白兰地二杯余,酣睡至七时始起,精神愉快,八时略进稀饭,集家人欢叙一室,并听广播,以终年劳碌,今日完全休息,十时即就寝。”这可以说在战时陪都一次家人的难得的团聚,就是缺了一个他心爱的怜儿。但是过了一个多月,陈琏突然有消息了,实际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琏根据组织上布置,离开西南联大,转移到云南农村隐蔽,后来党组织见一个女孩子,在农村长此以往不很安全,就指示她可以回到重庆,所以她先与在云南昆明的八叔联系,1942年2月7日,陈布雷日记中记:“……七弟、细儿来,闻怜儿有消息,且悲且喜……”2月8日日记中又记:“……今日续有二喜讯,一为六弟安抵肇庆,一则怜女已有来函告行踪也……”陈布雷在日记中还坦露心境:“……七时,惟果伉俪携儿女来,留共晚餐,此心乃怡悦,余近年最爱与十岁以下小孩接近,殆老年心境欤。”但陈布雷心境还是烦忧的,2月12日日记中记:“今日天气严寒,为四川所罕有,余心中忽感繁乱与凄苦,竟日不欢……自七日以来此心即感极端之沉闷,强自镇抑,不使发作,允默知余心境,遂亦留此相慰,余细思烦闷之由来,当有数因:(一)时局日益紧张,今后一切应付,弥感艰难,孱躯今冬较去年更为疲滞,精神委顿,深恐不称联任;(二)诸儿服务地点未定;(三)积叠工作太多,又无力即予处理;而(四)最大之原因为祖望、省吾、子猷以至学素等工作之不如我意……自憾无用人能力,至于此,今后时事日艰,恐振作更不易矣,此意难为人言之,言之徒增愧耳……”可是2月28日陈布雷心境又好了些,他在日记记了:“……接八弟电,怜儿将以车来渝云云……”3月3日,他又悲喜交集:“……接怜儿自昆明发一函,天真纯洁,骨肉之爱溢于字里行间,展诵三次不胜悲喜交集……”可见陈布雷对这个女儿是很爱切的。3月10日陈怜回到重庆,“……晚六时卅分,怜女回家,殊为欢慰……”3月11日“……午后与怜女略谈,客来不已……”3月12日:“……午后招怜女来谈,教诲而慰勉之……”,3月22日“……嘱皓儿转告怜儿今后求学之注意点……”当时陈琏拟转学到中央大学历史系,正在提交论文,陈琏的姐姐陈琇(细儿)正在中央大学就读。3月28日日记中记到:“……细儿、怜儿制松花团,以豌豆泥为馅,食之尚甘美,明乐两儿自校中归……”,陈布雷对万里之外的大哥陈屺怀仍切切在心,如1942年5月17日有记:“……上午读各报研究战局推移,对浙江情形悬念不置,大哥全家在金(华)永(康)之间,不知其心绪如何烦乱矣……”此时,陈琏大概论文已通过入学,5月3日日记中记:“……覆怜儿一函,颇致嘉勉……”6月6日日记:“……午后,九妹、怜儿自校归,皓儿亦来,与彼等谈话约一小时……”,陈布雷对子女的教育是抓紧的,8月26日日记有记:“……午前阅明乐两儿之英文课,各为作范句十句以示之,明乐天资亦均在中人以上,惜不能专心用功耳……”8月27日“七时起致细怜两女一函……”9月5日日记:“上午与默及细怜皑诸儿闲谈,示皑儿以作文之道,戒其不可刻意求之,以失自然之趣……”陈布雷也感到生活担子太重,9月20日日记中记到:“八时卅分起,上午在老鹰岩寓休息与家人谈今后生活日艰,宜事前准备,儿女长大,尚鲜能自立者,余之家庭负担将重矣……”陈布雷对故乡仍念念不忘,9月24日日记:“七时卅分起,今日为旧历中秋节,遥念故乡,沦于敌伪之手,大哥诸侄备尝流离之苦,加以天时阴晦,身体精神疲乏不振,甚觉怅怅……”陈布雷可谓性情中人,一身淡泊,两袖清风,既怜念子女家庭,又怀念故乡亲友。

陷入痛苦与矛盾之中不能自拔

虽然在陪都重庆,日机也经常来轰炸,1940年7月24日,陈布雷记下了他平生第一次被日本方面造谣之事,“……今日敌人广播造谣谓余炸毙,文白来函以一诗贻我,阅之粲然,夜发四弟大哥各一电,十一时寝。”文白就是张治中,陈布雷与其关系极好,情同兄弟,张治中非常体贴关心这个兄弟,陈布雷也视其为大哥,日本方面,当然知道陈布雷对抗日的态度,所以恶意造谣,陈布雷处之泰然。陈布雷抗日是坚决的,对投敌之周佛海,本来与他也是深交,可是一旦周投敌,他就深恶痛绝,8月29日日记中有记:“……午餐后,果夫来谈,携示一电谓佛海有为中央效力之意,甚可异也……”1941年11月3日日记中记:“……十时,李厚微君(现改业就中茶公司事),来谈周佛海有悔悟意,余严词告以既入迷途,已为国人共弃,若非自拔,无人能救,念之痛心极矣……”然国民党既已开始掀起###高潮,消极抗战,积极###,密谋对新四军发动进攻,陈布雷当然跟随蒋介石也是一样认识,如1940年12月2日日记中记:“……白健生对于十八集团军新四军之处置,所言极精核,此君见解有进步矣,十二时会毕归寓,午餐后小睡至三时始起修改何白二公覆朱彭等电稿,为芷町所拟,文气甚葱郁而用语稍嫌生硬,为加入数语并润色……”12月4日日记记:“……改定覆朱彭电呈校……”蒋介石要对皖南新四军动手了。蒋介石要加强他的独裁统治,陈布雷当然也认为要加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宣传,对所有要求民主的人是反感的,1941年11月23日的日记中就很明显记载着:“……岳军、雪艇今日为对付‘结束党治’之提案与张左诸人接洽极忙,实则此案完全出于捣乱政客之所为,明明为窘迫政府而已,利用危难之时机,以扩张其声势,是直小人之尤,较之共产党尤为卑下也……”11月22日日记接着记:“……等各同志因张澜、张君迈、舜生等意提出结束训政案,与香港民主政团大同盟之十大纲领完全相符,委座甚愤慨谓如此‘无异要我们解除武装,且加以重重束缚,而仍责我以抗战重任,试问于情于理毋乃太残忍,且提案精神,完全要本党自己否定革命历史,取消三民主义与总理遗教,此与宣统末年,各地逼王室立宪有何不同,要知国民党是革命的政党,不能任其窃民主之名以捣乱抗战,’言时异常激昂……”,陈布雷日记中虽然是记录蒋介石的话,然陈布雷是完全赞同的,陈布雷的思想体系还是忠君思想,蒋介石打出国民党是革命的招牌和###口号,来强化他的独裁统治,斥结束训政统治为捣乱,此蒋介石与陈布雷之违反民主潮流,必然会导致失败,可陈布雷是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的。

当时抗战正进入十分艰苦的阶段,可是国民党政府的某些当权人物如孔祥熙家族是十分腐败的,所以大学生就上街游行反对,1942年1月8日日记中记:“……昆明六日有大队学生游行,到处书写反孔标语,皆受《大公报》论文影响,立言之不易如此,其实孔之误国,岂青年所能告知,不过谓其专证其贪而已,贪与专实尚非孔之罪也……”1月11日日记又记:“……十时卅分,奉委员长召往官邸一谈,为昆明鱼日各大学生游行事,委员长极注意其背景,断定为国社党分子受外来策动之所为,嘱龙云舟说明此事……”陈布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