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岳飞南宋中兴四将 > 第47部分(第2页)

第47部分(第2页)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5)

原本在两军交锋中占尽优势的金兵铁骑遭遇重创,除了被以逸待劳的韩家军打了个猝不及防外,还缘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韩家军是在一片不利于骑兵驰骋的沼泽地域内设伏,并且将军队列为五阵、设伏二十余处,加深了纵深防御,金兵即便突破其中一点,也很难使宋军全线崩溃。

第二;曾经吃尽骑兵苦头的老韩根据汉族军队以步兵为主的特点,采取了以步制骑的战术。南宋将士手持长斧,上砍人胸、下砸马腿,这与古代兵法中的“射人先射马”如出一辙,将野战变成了贴身肉搏,使骑兵无法发挥出灵活性、激动性、攻击力强的优势。

“大仪镇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在1134年岳家军成功收复长江中游的襄阳等六座军事重镇后不久。岳家军第一次北伐的成功,引起了伪齐政权的恐慌,误以为得胜后的南宋军队将大举北伐,收复以河南为重心的中原地区。而金军的主力部队,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南部一带接连遭遇失败,“经过今天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地区后,占领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的战略企图迟迟不能实现,于是也将战略重点重新放回了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金、齐政权一拍即合,组成中外合资的联军后,于1134年9月向南宋在长江下游的防线发起了进攻。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6)

当时南宋驻防在长江下游南北两岸的主要有三支军队:

韩世忠所部,于1134年10月初4日从长江下游南岸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津渡之一 —— 江苏镇江(另一个为采石),开拔到隔江相望的江苏扬州;

张俊所部,驻扎在长江下游南岸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津渡之一、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另一个为“镇江”);

刘光世所部驻扎在长江北岸的淮西地区、与江苏南京隔江相望的马家渡,其中一部驻扎在长江北岸、今天安徽省南部巢湖地区的无为县(当时叫“无为军”)。

按照南宋的军事部署,是由张俊所部移师到长江以北支援韩世忠的军队,刘光世所部则回师长江南岸的江苏南京。但是张俊、刘光世两员大将以种种借口拒不执行诏命,结果是张俊所部移师到长江南岸的南京,刘光世所部则从长江北岸的淮西地区转移到南京西南方向、长江南岸安徽省马鞍山地区的当涂县一带(当时叫“太平州”)。由于没有得到关系单位的配合,韩家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当时长江下游以北的一支孤军。

在此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本来就有点“胆突”的赵老九,又做好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工作安排:一方面派魏良臣、王绘两个文官去金营和谈,本人则做好了随时准备下海逃亡的计划;一方面责令“江北孤军”韩家军退守长江以南的江苏镇江。

但是韩世忠不仅没有奉诏会师,反而利用和谈使节向金军传递了长江以北已无宋军主力的假情报,冒着“政治上的违诏、军事上的孤军深入”双重风险,终于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大仪之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用兵如神,扬威大仪(7)

大仪镇之战,以韩家军将金军赶到淮河岸边而结束。虽然南宋政府将该战列为“中兴十三处武功”之一,但后世对此战的评价却其说不一:

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大仪镇之战”不仅使敌军的攻势受挫,而且大伤其元气,是粉碎此次金、齐联军南下的关键一役;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颇显不屑一顾,认为“大仪镇之战”并不是造成金、齐联军撤退的主要原因。该战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接触战,击溃的也仅仅是联军前锋部队的一小股人马,而且是以多欺小、以大压小,并无多少可渲染之处。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政治需要而进行人为“装修”的结果。

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是“大仪之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解的疑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用兵如神,扬威大仪(8)

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是“大仪之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解的疑团:

第一,双方参战的人数:

1。金、齐联军: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推算,金、齐联军此次南下兵力总数约三、四十万人马,但金兵仅五万人,而且非大金的主力部队,因此作战能力并不强。

对于金、齐联军此次南下的兵力部署,则存在着不同说法:

第一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兵分两路:

一路步兵从江苏淮安直取江苏高邮;一路骑兵从古泗洲直取安徽滁州。

第二种观点认为:韩世忠所部历经三场激战,打败的仅仅是东线的金、齐联军,而西线的金齐联军则是在“大仪镇之战”后进攻淮西,相继占领濠州、滁州、六合,并向安徽合肥发起进攻的那支部队。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金、齐联军是兵分三路:一路步兵从江苏淮安直取江苏高邮,一路骑兵从古泗洲直取江苏扬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